我不做妾 第74节

  ——《明代社会生活史》
  7. 鱼类养殖技术对渔民而言,风险小了,更安全,所以沈澜想开发这个。
  而且明代已经有渔类养殖技术了,明人黄省曾著《鱼经》、徐光启《农政全书》也有养殖鱼的部分。
  此外,明代湖广地区的鱼类养殖一直不发达,直到清末、民国才发展起来。
  ——《明代湖广地区渔业产销研究》,项露林
  第76章
  沈澜收到巡抚府帖子时。湖广巡抚黎大用恰于桐溪楼设宴, 为新任川湖总督裴慎接风洗尘。
  裴慎原先在浙江平叛倭寇, 渐渐的被升为闽浙总督。此后南京小朝廷成立,他又被调为浙直总督, 兵马一分为二, 一半驻扎福建、浙江等地负责防御倭寇,一半调去南京,充作京军保卫南直隶。
  两年前, 裴慎又被调去四川平叛。叛乱初定, 他回返南京路上, 忽被调任为川湖总督,以平定湖广水匪。
  二楼包厢内, 紫檀如意纹马蹄桌,外罩青缎销金桌帏。先是十菜五果开桌, 又上了些定胜茶食、糖缠簇盘之类的看菜, 紧接着才上是正儿八经地吃用菜。
  宝坻银鱼、淮扬干丝、湖州莼菜、太仓清笋、临江黄雀……八方风物,四时荟萃。
  “用心了。”裴慎神色温和道。
  湖广巡抚黎大用一喜, 立时拈须笑道:“应该的,应该的。部堂大人前来湖广剿匪,实乃湖广百姓之幸。”语罢,又拍了拍掌心,即刻便有四五个妓子鱼贯而入。
  白绫衫,红罗裙,碧丝绦,莲步轻移,香风袭袭。
  甫一进来, 一个把盏, 一个执壶, 一个布菜,一个烹茶,还有一个便端坐在榉木镂空牙高几上,环抱琵琶,半弹半唱起来。
  “情惨切,添悒怏,阁不住泪珠汪汪……”
  裴慎饮了几杯洞庭春色,已略有几分醉意。只摆摆手,斥退了身侧为他执壶倒酒的两名妓子。
  黎大用见状,只以为裴慎不甚满意,即刻笑道:“大人且听,这管嗓子可好?”
  “罗衣尚存兰麝香,鸾笺仗托纸半张……”声若黄鹂,哀婉动听。
  只是裴慎素来不耐烦这些靡靡之音,只笑了笑:”尚可。”
  黎大用便笑道:“大人果真是见惯了富贵的。扬州瘦马从前闻名天下,只是外头乱了六年,渐渐的便也没落了。这个瘦马还是底下人寻摸了许久,特意寻来的。”
  裴慎虽厌恶这种正事不干,只知道溜须拍马之辈,可照着他往日里的为人,必会与黎大用虚与委蛇一番。
  只是如今,他听了瘦马二字,却默然不语,只神思恍惚了一瞬。
  那女子早已被嘱咐过,心知裴慎高官显贵,攀上他自己便出头了。又见他生得萧肃英挺,绶带轻裘,气度斐然,一时心中荡漾,便粉面含春,含羞带怯地望去。
  同为瘦马,半分都不像。
  沁芳从不会用这种眼神看人,除非是为了骗他。
  裴慎一时五味杂陈,只觉满腹酸涩,满心怅惘。他摇了摇头,端起酒盏一饮而尽。
  酒液入喉,五脏六腑烧得痛快淋漓。好似往日里那些端方自持,体统规矩都被烈酒烧了干净。
  裴慎多饮了几杯,这会儿醉意朦胧,以手支额,轻佻道:“做瘦马的,都会唱曲儿吗?”
  琵琶声骤然一停,琵琶女青雀只好低声道:“许是奴家孤陋寡闻,奴家所见过的瘦马,都是要学的。”
  裴慎摇了摇头,看着手中酒盏,神色空茫茫道:“这天底下,总有瘦马不会唱曲。”不肯勾人,不愿做妾的。
  室内针落可闻,黎大用不好让气氛这么冷着,即刻笑道:“部堂大人说的是。这一种米养百样人。天底下总是什么样的人都有的。”
  裴慎笑了笑,只撂下酒杯道:“黎大人,今日劳你为我接风洗尘。”
  “部堂言重了。”黎大用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又见他酒意朦胧,赶忙道:“青雀,还不快快扶大人去歇息?”
  青雀心中欢喜,应了一声便放下琵琶,匆匆上前去扶裴慎。
  “不必了。”裴慎不过将醉未醉罢了,只斥退那瘦马,任由陈松墨和林秉忠将他扶上马车,送回总督府。
  待马车驶回川湖总督府,已是日暮黄昏。
  府中丫鬟匆匆迎上来,铺床燃香,宽衣解带,又将裴慎扶上竹纹飘檐拔步床,便径自告退。
  躺在床上,四周安静异常。裴慎昏昏沉沉想入睡,可他许是喝醉了,头痛欲裂。意识都是繁杂的,梦境也凌乱交错。
  秋夜轻寒,帘外雨潺潺,他握着沁芳暖融融的手,一笔一划教她读书习字。
  绛云楼内,她坐在小梯上,一撩一撩地踢着裙摆,鲜灵灵地笑,再跃入他怀中。
  澄湖里,她躺在摇摇潋潋的风荷下,细白的指尖剥了莲子顽,又来赠他。
  京都庙会,龙江驿救人,冬日赏雪,元宵观灯……当时只道是寻常。
  裴慎一时大恸,忍不住又想起八月十七,长堤观潮。
  彼时素月清秋,星子霜冷,她立于长堤之上,忽怆然一笑,纵身跃入骇浪惊涛中。滔滔大江,唯见浪击千堆雪,再不复佳人踪影。
  每每忆起当日场景,裴慎只觉肝肠寸断,大恸不已。
  他生生从梦中惊醒,额间大汗淋漓。
  待裴慎意识稍清醒,便忍不住冲着身侧望去,那里本该有一个狡黠、鲜活的人影,会裴大人、裴大人地唤着,会说“胭脂好吃否”、“药汁子太苦了”、“女菩萨今日不高兴”……
  奈何酒醒残梦,如露似幻。到头来,室内空无一人,独有斜阳晚照,暮色苍茫。
  裴慎失魂落魄地在床上坐了半晌,惊觉夜色渐深,便燃了盏灯,又掀开海天霞色珠帘,迈步入内,端坐于楠木圈椅上。
  他从翘头案上展开陈清款宣纸,压上独山玉麒麟镇纸,握着一块清谨堂墨,研于漆砂砚上,又取了一杆碧镂牙管狼毫。
  万事俱备,只消提笔作画,便能将往日种种,尽数铭记。
  画什么呢?澄湖相拥,京都庙会,元宵观灯……每一幅都能画。
  可裴慎只是怔怔地坐着,盯着一盏孤灯,神色空茫茫的。
  春寒料峭,绮窗萧瑟。那灯下剪影,独他一人。
  半晌,裴慎弃了笔,起身离去。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作者有话说:
  1.情惨切,添悒怏,阁不住泪珠汪汪。罗衣尚存兰麝香,鸾笺仗托纸半张出自《金.瓶.梅风俗谭》
  第77章
  第二日一大早, 裴慎习武完毕, 复又去外书房处理公事。待午间,陈松墨叩门而入。
  裴慎正在看武昌知府写上来的奏报, 头也不抬道:“拿了多少粮食?”
  陈松墨躬身道:“爷, 整个湖广,最大的三家粮商实乃李心远、赵立、沈娘子。这三家当着湖广巡抚的面,各自捐了两百石。其余大大小小的粮商也各捐了几十石。”
  裴慎淡淡道:“私下里呢?”
  “据黎巡抚所言, 这三家俱私下找了他, 沈娘子给了两万石, 李家三千石,赵家两千石。另有两家小粮商也私下里给了一千石。”
  聪明人可不止沈澜一个。
  裴慎对此毫不意外。明面上所有粮商都只意思意思, 给了几百石。私底下却向巡抚卖好。或者说,向黎大用背后的裴慎卖好。
  唯一让裴慎意外的是:“这位沈娘子为何给了这么多?”
  陈松墨回忆了一番黎大用的解释:“沈娘子原姓沈, 坐产招夫, 奈何六年前遭了倭寇,便与家中亲眷一同从杭州逃难来湖广。沿路上夫婿亡故, 沈娘子便孤身一人抚育幼子、担当家业。”
  裴慎点点头,浑不在意。他绝不会失礼的去问一位女子闺名叫什么。况且便是问了,陈松墨也多半答不出来。因为若要查访女子姓名,便只能去询问其父母丈夫或亲近之人。
  裴慎若使人去问旁人家中女眷何名,不仅轻佻,难免还招惹上桃色传闻,尤其对方还是个寡妇,传出去实在难听。
  “据黎巡抚所言,这位沈娘子在湖广素有仁善之名, 曾于洪灾中带着船四处救人, 还开仓赈灾, 平抑米价。湖广百姓极敬重她。”
  若是这般仁善之家,给了两万石倒也不甚奇怪,不过是盼着他能早早剿了水匪,还湖广安宁罢了。
  见裴慎不语,陈松墨又道:“爷,今日大小粮商群聚巡抚府,独独沈娘子没来。”
  裴慎蹙眉,复又断言道:“这两万石里,恐有一半是给黎大用赔罪的。”
  陈松墨点头道:“来的是沈氏商行的掌柜,只说东家清明祭奠亡夫,悲痛过度,染了风寒,烧得起不来身了。”
  裴慎点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如今看来,这位沈娘子给了这么多,倒也正常。一是仁善,二来赔罪,三来女子立身不易,尤其她还是个寡妇,借此机会向巡抚卖好,以求个靠山。
  若这般来看,此女倒颇有魄力。
  “另外两家呢?”裴慎清淡道:“可有什么不法之事?”
  “有。”陈松墨低声道:“李家乃湖广大族,绵延百年,通婚无数,家中本就田产无数,若算上投献而来的土地,约有万顷之多。当年邵和尚打进来,李家主支被杀得人头滚滚,方才没落下来。只是邵和尚去了四川,被爷平叛后,李家远支又大肆侵占田产,做起了米粮生意。前些日子,大放印子钱,有佃户群聚上门逼问,被李家恶仆打死了好几个。”
  裴慎神色一冷,淡淡道:裴慎又道:“只管传出去,说李家富甲湖广。”
  陈松墨暗道这李家大抵是没想到,居然有人粮食给的比他们多,被沈娘子两万石一比,李家那三千石便显得毫不用心。加之平日里欺男霸女,随意打杀人命,这会儿被爷当成杀鸡儆猴的鸡了。
  “爷,可要派些水匪?”陈松墨问道。李家既然富甲湖广,引来“水匪”有什么好奇怪的。
  裴慎摇摇头:“不必动手。过两日,矿监税使便要来了。”皇帝派来的太监,名为开矿,实际敛财,这帮人自然会去寻富户的。
  陈松墨忍不住道:“怎得这时候来?”
  裴慎神色森冷。天下已纷乱至此,做皇帝的,不与民修生养息,竟还敢肆意敛财,鱼肉百姓,也不怕激起民变。
  见他眉目冷峻,陈松墨低声道:“爷,可要阻拦一二?”或是干脆将对方斩杀了事。
  裴慎摇了摇头:“拦不住的。”这矿监税使王俸虽为敛财而来,也难免含了几分监军之意。
  他父子二人军权过重,战乱时皇帝要倚仗他们,待到天下叛乱稍定,皇帝便不放心了,绞尽脑汁要卸了他的兵权。若他阻拦了,岂非证明自己狼子野心,不尊上意。
  况且这一次,还不能像当年扬州送走东厂档头许益那般,彼时尚有锦衣卫制衡一二,许益不敢太过放肆。
  如今倒好,这王俸的到来,本就是为了制衡他。裴慎非但不能多加动作,保不齐还得被逼着为虎作伥。
  思及此处,裴慎吩咐道:“去将石经纶唤来。”
  ……
  过了几日,矿监税使王俸果真如期而至。
  甫一到湖广,王俸内着淡红里衣,外罩蟒服,头戴明珠翼善冠,大摇大摆地前去拜见湖广总督裴慎,张嘴便是:“请裴大人即刻给我三千人马,开了青山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