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7章 再次祝大家新年快乐!

  一边吃着,允熥对文垣道:“文垣,下午与父亲一起出门,先后去了景川侯府、国子监、讲武堂、城外的梅山钢铁厂与诸工坊,有什么想说的?”
  文垣刚要回答,就听敏儿抢到:“下午爹爹又带二弟出门了?”随即大声说道:“爹,你又不带女儿出门!”
  “敏儿,爹今天去的是各个衙门,没法带着你去。”允熥马上解释道。
  敏儿将筷子放到一旁,正要说话,就听熙瑶呵斥道:“敏儿,正在用膳,怎能将筷子放到桌子上!”
  “娘,女儿错了。”敏儿马上认错,将筷子拿起来要放到碗上;熙瑶又阻拦:“已经在桌子上撂过了,怎么能再放在碗上!”伸手将筷子从她手里抢过来,递给身后服侍的宫女。宫女又拿了一双新筷子放到敏儿碗旁边的架子上。
  允熥见此时气氛有些沉闷,赶忙说笑几句,重新让气氛变得好了起来,只是敏儿却不敢再说话了。
  允熥此时却也顾不得她,继续问文垣道:“下午你跟着父亲一起出门,去了这么多地方,可有什么想说的?”
  “爹,儿子去国子监,听到郎朗的读书声,觉得那里的读书氛围很好,很想每天能够在这样的地方读书。听国子监教导他们的那个先生讲课,觉得这个先生教书的水准也很好,虽说不应该议论先生,但比教导儿子的先生要好一些。”
  “不过国子监太冷了,即使在国子监祭酒的公房内儿子仍然觉得有些冷,更不必提学生们的课室,儿子总觉得应当让他们住的暖和一些。”文垣道。
  “这个父亲已经下了旨意,让工部的工匠尽快为国子监铺设地龙。”允熥道。
  “去讲武堂,儿子觉得父亲让讲武堂的武将读书真的是好事。栾先生教书的时候说过:‘历代武将之所以不如文官可靠,就是不读书所以忠义之心比不得文官,如今皇上让武将们读书,可让他们知晓忠义,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允熥皱了皱眉。文官之所以大多数时候比武将可靠,无非是因为他们手里没兵造不了反而已,与是否读书完全没有关系也不对,但关系不大。
  “之后父亲带着儿子去了梅山的工坊。父亲,儿子斗胆想询问父亲,为何对工匠如此重视?”
  “父亲,虽然工匠们能够造出有用的武器,但将士们持有何种武器并非是战争胜负的关键,最重要的乃是修德政。大军征伐安南,安南的胡氏虽然用兵五六十万,还有山川之险,但其乃谋朝篡位得到的王位,所以大臣皆不忠于其,使得很快为大军所败,可见德政为先。儿子以为,无需如此重视工匠。”
  “当然,儿子也知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将士们也要能够吃饱穿暖才行。”文垣又补充道。
  允熥在他提到‘德政’这两个字的时候已经抬起头来看向他,待他说完了话,问道:“这可是你自己想的?”
  “父亲,这是栾先生教导的,儿子觉得有道理,所以与父亲说。”文垣道。
  ‘回头一定要让栾伟回家自己吃自己的!’允熥心想:‘你一个启蒙教《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的先生,教导孩子这样的话做什么!’
  心下将此事定下,允熥表面上却不动声色,也没说什么,而是让文垣继续说自己的想法。“儿子听侍卫们说在父亲与钢铁工坊时与工人谈论的话,许多工人家里都是因为欠了许多钱来到工坊做工,普通百姓真的是生活太艰难了,家里的积蓄一次动荡就会花光,朝廷应当对他们更好些。当百姓家中有了困难时,要让官府减免赋税。”
  他并不知道更主要的原因是利钱很高,一年干农活剩下的收成还不够还利钱,所以他们不得不进工厂打工,但即使仅仅知道这些人因为欠钱而来工厂打工他心里也觉得农民们生活得太苦了,心生怜悯。
  待文垣将自己的想法都说完后,允熥对他说道:“文垣,栾先生说的有些道理,但并不完全。若是修德政就能打胜仗,那为何宋会先被金国所败,后被蒙元所灭?他们难道对待中原的百姓比宋国还要更好不成?”世人皆知,天下再没有比蒙元对汉人百姓更不好的政权了,这个例子足以让栾伟无话可说。他当然能够列举出一些道理来辩驳,但什么道理都不如直接举出一个例子方便,何况是对一个小孩子。
  “父亲,儿子还没有学到这里。栾先生只是在教导《三字经》与《百家姓》的时候略说了说。”文垣忽然皱着小脸说道。
  “父亲忘了,听到你说了这许多话,还以为栾先生已经开始教导你这些了。你明日拿朕的这些话问栾伟,问问他可有什么见解。”允熥道。
  “是,父亲。”文垣恭敬答应。
  “此外,对工匠的看法也有失偏颇。”允熥接着说道:“士农工商虽然四民分业,但都是为朝廷效劳,只是士人对朝廷效劳较多,商人对朝廷效力较少而已。”
  “农为国之本,若是农民一年不种地,百姓就要饿一年肚子。可工也十分重要,女子所用的针头线脑,是铁匠磨出来的,你们身上所穿的丝衣,是丝匠编织的,冬天取暖用的煤炭,是矿工从山中辛辛苦苦采出来的,若是没有这些,普通百姓的生计也会十分艰难,所以工与农一般都是国家所必须,不可有所偏废,只重农不重工。”
  “是,父亲。”文垣又道。
  “怜悯百姓当然是好事,但更要抓住问题的根本对症下药,才能让百姓真正受益。”允熥随即举了一个例子:“宋时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看上去很好,朝廷与百姓都能得利,但最后却使得民怨沸腾。所以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行,不能以为免了他们的税就万事大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