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节华人和犹太人的通婚

  在上海呆着的这些外国人对于军队多少都是有些了解的。他们曾经在德国看到过德国陆军的阅兵式,所以对于保安团军队的战斗力多少也能从队列行走上看出一些来。在全世界的队列行走当中,所有人都认为德国人是最好的,但是当今天看到保安团的队列之后,至少他们认为保安团应该是跟德国人不相上下的,法国人可以说是从内心痛恨德国人,因为德国人让他们亡国了,但是欧洲人特有的骄傲,让他们不愿意承认保安团的军队已经超过了德国人,所以这些家伙一个个的还在鸡蛋里挑骨头,上海滩的外国人今天可以说是震惊异常,因为来自东方古老的华夏竟然有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比这个事情更加能让他们震惊了。
  自从华夏进入近代以来,基本上就是被他们侵略的,从来都没有什么先进的东西在世界上打响,就算是偶尔出现一两个科学家,也只是昙花一现就是了,并不能改变华夏这个国家落后的局面,但是自从毛远山出现以后,华夏可以说是每年一个脚印,现在都已经是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面,当场观看行进的各国大使都明白自己国家的军队绝对不可能比华夏人走得更加整齐。虽然他们嘴上说着一支军队的好坏,要看战场上的表现,不能看平时走队列,但是她们内心十分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说这个,也就是死鸭子嘴硬。
  其中最为震惊的当属德国驻华大使呢,别的人都不知道德国军队的深浅。他身为德国驻华大使,对于德国陆军的战斗力多少还是十分清楚的。在苏联战场上,德国人已经是停止不前了,他们被阻挡在列宁格勒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一线,这三个城市几乎都将德国军队陷入了一滩烂泥当中。虽然说华夏遇到的军队是苏联军队当中的二流部队,但是华夏从来讲究的都是速战速决,闪击战这个策略从德国传扬出来,但好像是华夏人才把它发扬光大的,如果自己并没有把这个战术发扬光大,反而倒是让自己的军队陷入了一滩烂泥当中。
  关于华夏陆军和德国陆军的战斗力到底谁强谁弱,德国陆军内部已经是进行过一次评估了,当时评估的结果就是华夏陆军的军械装备要全面超越德国陆军,但是德国陆军士兵的素质要超越华夏陆军,到最后的时候双方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如果双方在战场上遇到的话,应该可以打个平手。其实所有的德国将军都知道这是德国评估部门为了奉承希特勒才这样说的,每一个将军都非常明白,德国不论从人力资源还是从自然资源上都没有办法跟华夏相提并论,但德国的工业技术比较先进,如果硬要说双方平等的话,那简直就是个笑话。现在华夏人的军械装备源源不断的出来,抵消了德国的工业先进分数,可以说,华夏如果给他两年的时间,他会在各个方面超越德国。
  德国驻华大使看着从眼前过去的华夏军队,此刻他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没有阻止德国国内的犹太人了。根据一些不完整的消息表明,现在察哈尔地方政府控制的几十个研究室当中,大约每一个研究室都有至少三成的人是从德国过来的犹太人,犹太人聪明,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但是希特勒的种族政策让犹太人在德国没有立足之地,在德国的犹太人罗健流落向了全世界,其中最大一部分来到了华夏,美国人也接收了一部分,但跟华夏比起来,美国人接收的数字实在是太少了。华夏在这个时代成为了犹太人避难的天堂。
  犹太人在这个时代可以说是遭受到了更加严厉的迫害。德国盖世太保在希特勒的影响下做出了比历史上更加严厉的事情,在希特勒的脑中,这些犹太人只会顾及他们自己,根本就不会顾及整个国家。所以当毛远山提出要进口犹太人的时候,希特勒连想都没想,直接就把这些犹太人换成了一桶又一桶的汽油,他以为这些犹太人就算是到了华夏,也不会帮助华夏来做这些事情的。可当犹太人抵达华夏之后,毛远山跟他们谈妥了各种各样的协议,只要是他们能够达到一些科研目标,华夏答应在一个特定的地方帮助他们建国,但是必须得让华夏先解放了。
  犹太人这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安定的环境,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所以他们为了这个愿望可以去做所有的事情。很可惜的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答应对犹太人一块安静的土地,让他们建立自己的国家。
  当初毛远山给他们提出这个愿望的时候,蒋百里先生还有些可惜,其实毛远山是有自己的打算的,他怎么可能会放这些人去组建自己的国家呢?毛远山也仅仅是给他们画一个大饼就是了。在犹太人的居住地,毛远山慢慢的开始放进去一些华人,让这些华人的小伙子去追求犹太族的姑娘,虽然成功的几率只有1/10,但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只要是双方开始通婚,到最后的时候,这些犹太人当中也会有华人的血脉,他们也就不会想着离开这个地方了,而且现在全世界都在打仗,犹太人也不是没有脑子的,如果现在让他们出去组建一个国家,十有八九会被当地的人给杀掉了,这一点犹太人自己比毛远山更加清楚。
  犹太人除了要建立一个国家之外,退而求其次的想法就是可以生活在一个大国内部,而这个大国又可以保护他们现在基本上就已经达到了他们生活在华夏的内部,保安团保证他们的安全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很多年轻的犹太人也就不想着建立自己的国家了,现在生活的那么安逸,何必要拼命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