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435【三人格局】

  正德年间,廷推制度尚不完善,没有坐推、立推的区别,甚至阁臣和六部官员的廷推都没有形式差异。
  而且,只有三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参与廷推,暂时还没把科道官成堆拉进去——论品级,六科顶格了也就正七品,在正德朝没有廷推投票权。
  另外,五军都督府虽然是摆设,但只要是正三品以上的武官,同样可以参与相关职务的廷推。比如兵部职务,比如地方督抚,武官也可投票,这证明文官还没彻底压倒武官。若再过几十年,便是正一品都督,都不准掺和廷推之事。
  正月二十六,王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参与廷推,因为他以前参与都没啥话语权。
  早前几日,都察院已经做好准备,将有资格当选的官员资料,做成小册子发给参与廷推的官员。这是让投票人,更加熟悉候选人,颇有些后世选举的味道。
  廷推当天,本该吏部尚书主持会议。但如今吏部尚书空缺,吏部左侍郎又是候选人,干脆请来礼部尚书代为主持。
  吏部文选司郎中,担任会议副主持,首先进行致辞:“吏部尚书,天官也。其位悬空,不利社稷……毛尚书,请画题。””
  洋洋洒洒说一大堆,礼部尚书毛澄宣布廷推开始:“吏部尚书之选,蒋冕为正推,廖纪为陪推。”
  这是确定正副候选人,并且正德年间,候选人只有两个。
  从嘉靖开始,不但科道官大量参加投票,就连候选人也逐渐变多,十个候选人的情况都有发生。
  当然,如果你对候选人都不满意,也可以写其他官员名字——这种情况,一般是皇帝在玩骚操作,悄悄命令大臣推荐心仪官员。并且,是皇帝和朝臣有重大矛盾的情况下,因为皇帝本身就有资格提名官员。
  王渊领到一张白纸,他直接写道:“吏部左侍郎廖纪,耿介不渝,铁面无私,清誉著世,恪守臣节。天官之位,国家大器,当选奉公之人,吾意力推毛纪。”
  此为“条对”,不用写得太多,而且不可以署名。
  在万历皇帝瞎搞以前,廷推都是不记名投票,更不可能出现当场争吵辩论的情况。
  而且,官员个个都会台阁体,混淆笔迹再容易不过,无法通过辨认字迹来确定谁给谁投票。
  等所有投票者都收笔了,吏部文选司官员开始收票,吏部文选司郎中负责计票。票数结果不会公布,也不影响选举结果,因为都要拿去交给皇帝。
  一般而言,皇帝该选择正候选人,再不济也要挑个副候选人,这是君主尊重大臣的体现。
  但是,皇帝有时对所有候选人都不满意,于是就要进行第二次廷推。如果皇帝还不满意,那就进行第三次廷推,一直推不出来,那就皇帝亲自提名候选人!
  候选人名单,由内阁拟票,递交司礼监,再由司礼监交给皇帝。
  朱厚照没有立即批复,而是把王渊叫去豹房:“二郎推的是谁?”
  王渊拱手道:“陛下,按照旧制,臣不得透露。”
  “说吧。”朱厚照笑道。
  王渊说:“廖廷陈。”
  朱厚照问道:“廖纪是你的人?”
  王渊连忙辩解:“廖廷陈(廖纪)升任吏部右侍郎时,吏部尚书乃是杨应宁(杨一清)杨阁老。”
  朱厚照瞬间明白:“那廖纪该是杨一清的人。陆完当了好几年吏部尚书,竟没把廖纪给赶走,看来这廖纪还真有些本事。”
  “陛下圣明。”王渊奉承道。
  “便选廖纪吧。”朱厚照顺手用红笔进行批复。
  吏部尚书的人选,就这么确定下来,最终决定权还是在皇帝手中。
  就怕某人权倾朝野,候选人名单全是其心腹,搞得皇帝根本没有选择余地。
  真正坏事的是万历,把廷推弄成记名投票。那简直能吵翻天,就看谁声音大,不听话的还要被打击报复,滋生了晚明时期激烈党争的土壤。
  之后一个月,王渊除了给太子上课,啥事儿都不能做,因为还要推举吏部左侍郎和工部左侍郎。
  杨廷和的心腹蒋冕,此时执掌制敕房和翰林院,既然吏部尚书没有争到,自然不会再去争吏部左侍郎。
  杨廷和那边在搞串联,王渊、靳贵、杨一清等人也在串联。
  大家争来争去,皇帝神来一笔,调广东按察使汪鋐进京,将其钦点为吏部左侍郎。
  朝臣全都傻眼。
  老丈人黄珂满头雾水,把王渊叫去喝酒,问道:“这汪鋐是什么情况?”
  王渊笑道:“此事我有些了解,汪鋐是入了陛下法眼。他谁的心腹都不是,只因主动出击,在屯门击败佛郎机人,拆毁了弗朗机人私建的城堡。陛下一心海外扩张,汪鋐对海战知之甚深,恐怕未来会调任兵部。”
  “区区一省按察使,直接提拔为吏部左侍郎,这也有些太离谱了。”黄珂摇头叹息。
  虽然两个官职,都是正三品,可一个在天上,一个尚在地下。
  引来满朝反对,因为荒唐至极。
  但只是左侍郎,又不是尚书,皇帝还真有权力钦定,而且汪鋐也有资格担任。
  估计朱厚照被朝臣吵得头疼了,突然向杨廷和抛出橄榄枝,提议把蒋冕拉进内阁。这笔政治交易,让杨廷和非常满意,朱厚照也趁机提拔心腹执掌制敕房。
  那心腹是谁?
  杨一清的学生乔宇,之前担任南京兵部尚书——南京文官的一号实权人物。
  朝廷百官终于反应过来,这场政斗的最终获胜者,居然他娘的是正德皇帝朱厚照!
  朱厚照不但提拔精通海事的汪鋐做吏部左侍郎,还顺手利用乔宇掌控制敕房和翰林院。杨廷和为了蒋冕入阁,只能硬着头皮配合皇帝,皇帝和首辅完成交易,其他大臣还有什么话说?
  王渊的收获,也就保住李鐩,又推举赵璜担任工部左侍郎,相当于控制了整个工部。
  至于朱英提督水师,那是张永免费赠送的。
  嗯,张永开始飘了。
  朱厚照把百官玩弄于鼓掌之后,再次怠政不理朝事,一切都交给张永秉笔处置。杨廷和在内阁占了一半人,又暗中勾结张永,开始疯狂提拔亲信做中层官员,对朝政的处理也全凭其心意。
  甚至,两人联手阻隔内外。六部想要奏事,要么通过杨廷和,要么通过张永,否则就只能求王渊递折子。
  王渊算是真正走向权力巅峰了吧,毕竟除了杨廷和、张永,现在也只有他能说上话。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