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 第13节

  娘俩儿说了一会儿话,将芝麻里混进来的叶子、草棍都筛出去。又细细挑拣一遍方才熄灯睡了。
  鲁盼儿第二天一大早就起来抢先做了饭,听着东屋里传出声音就说:“妈,你再睡一会儿,等饭好了我叫你们。”
  王巧针还是起床了,笑着站在锅台旁看着女儿做饭,“盼儿回来我就享福了。”
  鲁满堂也起来了,先到院子里看看天,高兴地说:“一定是个大晴天!”不等菜做好就先盛了饭,几口吃了放下碗筷先去了稻田。大家不由得也加快了速度,都吃过饭下田去了。
  “一秋抵三春”,就是说秋收要比春耕繁忙得多。
  割稻子是最辛苦的活儿,由村里的壮劳力们做,放农忙假的学生们都被分去拣稻子——割稻子的时候,总会稻子被遗漏,而队里是不会浪费一粒粮食的,学生们跟在后面把稻子捡回去,交到队里总也能有几百斤大米。
  对于队里第一批上高中的几个学生,陈队长想了想让他们参加运送稻子,跟在割稻子的人后面把稻子捆好,两捆稻子一边一个用扁担挑到地头,再放在平板车上拉到打谷场。这活儿要比捡稻子累,但又比不上收割。
  中午的时候鲁盼儿回家做饭,做好了送到田里,收割这几天最重要,稻子一熟就要抢在下雨前收回来,所以大家就在地头随便吃点,又继续收割呢。
  一连干了两天半,十月三号下午鲁盼儿和跃进就要返校了。从襄平到红旗公社每天只有一班车,中午从襄平县出发,下午两点半返回——要是耽误了只能等第二天。
  鲁盼儿就做了一大盆玉米饼,秋收还要几天,以后每天中午丰美回家热热就行了——妈要参加收割,中午不能回家,自己走了家里没有人做午饭了呢。
  看看时间差不多,她就把六十斤玉米放在车子后座上,背起书包锁好门,骑着自行车出门了。每个月回学校都要交粮食,爸没空儿送自己和跃进,就让她骑自行车把粮食带到公社,自行车钥匙先留在丽雯姐那儿,以后他去公社时再取。
  原本鲁盼儿可以带着跃进一起骑车去红旗公社的,可是跃进还是跟着大龙、二龙和陈建国一起走了。鲁盼儿就随他去,这个年纪的男孩子,性子最是别扭,只喜欢跟年纪差不多的男孩子们在一起玩。
  自行车骑起来又快又轻松,鲁盼儿在半路上就超过了同学们,第一个到了公社大院。
  长途汽车已经到了,司机正在公社大院里休息,她就先把玉米送到车上,将自行车停好钥匙交给丽雯姐,上车把英语书拿出来认真地读着——这几天晚上,她一直坚持跟着杨老师读英语,现在有空了再温习一遍,免得忘记了。
  第22章 我不需要
  重新回到学校,鲁盼儿课间去找教英语的田老师——田老师年纪很大了,头发几乎全白了,每每踩着上课的钟声进教室,讲课声音有点儿小,从不提问同学,也不留作业,下课钟声一响就立即离开教室。鲁盼儿每次去办公室时,见田老师总坐在最里面的角落里读书,似乎她也从不与别的老师们说话。
  鲁盼儿还听别的老师说过田老师成分不好,性格孤僻,她也能明显感觉到田老师与杨老师、杜鹃老师都不一样,杨老师和杜老师都是喜欢自己的,愿意帮助自己的,可田老师却特别冷淡,连话都不想跟自己说。
  不过,襄平高中的英语老师只有田老师一位,鲁盼儿也只能找田老师。
  当初用汉字标英语单词的错误办法是她想出来又传播出去的,现在她一定要纠正回来,鲁盼儿给自己打着气进了办公室。
  “田老师,”鲁盼儿笑着先介绍了自己,她觉得田老师每天上课时都不大看同学们,自己喊起立时从没向自己点过头,未必能知道自己是一班的班长,“我是高一一班的班长,名叫鲁盼儿。”
  “我家是红旗公社九队的,在红旗公社初中时没学过外语,到高中后觉得英语很难。听说多听录音才能学好英语,所以我就想借录音机多听几次英语课文。”
  田老师抬起了头,眼镜后面的一双眼睛上下打量了她几遍,把课本递给她,“你把新学的课文念给我听听。”
  新学的课文正是杨老师带着自己预习过的,鲁盼儿已经读得熟了,接过书直接扣在桌上,站直身体把那段话流利地背颂了一遍。
  田老师用几乎看不出来的幅度点了点头,打开了放在桌上的录音机,“你想听哪一段,我给你放。”
  鲁盼儿没想到田老师能立即答应,就赶紧又说:“我不只是想自己听——我们班的同学大部分都与我一样,所以,我就想每天利用一节自习课放英语课文,让大家尽快提高英语水平。”
  田老师犹豫了一下,“杜鹃老师同意了吗?”
  鲁盼儿来之前就想过,田老师恐怕不会一下子就答应,自己要反复恳求的,所以并没有向杜老师提起,没想到竟如此顺利,心里特别高兴,赶紧说:“我就去找杜老师!”
  杜老师的孩子很小,就在学校的育儿所,她每天这时候都要过去喂奶,鲁盼儿几步跑到育儿所,把事情向杜老师说了,“现在田老师答应了,杜老师同意吗?”
  杜老师就笑了,自己爱人在部队,孩子小,家庭负担重,本来当班主任会很辛苦,但是却因为班长鲁盼儿是个能干懂事的孩子,竟替她把班级的事务分担了一大半,每天并不忙乱。
  一班农村的孩子们学英语很吃力,杜鹃早意识到了,有心请田老师为同学们加上几节课,可田老师却顾虑很多,不想鲁盼儿一个孩子竟然把事情办成了。她点点头,“这个主意很好,我不但同意,还十分支持!”
  “太好了,杜老师,我这就回去告诉田老师。”
  “等一等,”杜鹃叫住鲁盼儿,“有一件事我要提醒你,录音机是学校的财产,很珍贵,你给同学们放录音时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能弄坏了。”
  “我知道的,”鲁盼儿在广播室曾经看过录音机,也见过丽雯姐使用,“我借了录音机一定特别小心,放录音时一直守在一旁,读过课文就赶紧送回去。”
  田老师也担心鲁盼儿弄坏录音机,特别教了她好几遍,后来见她做事认真仔细也就放了心,又指点她一些学英语的方法,都非常细致实用。
  老师们同意了,但鲁盼儿的计划还没有完全成功,她又去找胡一民,“现在我们两个班学习上最大的困难就是英语,我想每天下午选一节自习课带大家听录音学英语,现在老师们都已经答应了,不如我们一起借录音机,每个班一节课。”
  胡一民被鲁盼儿叫出来,满脸地不耐烦,听罢立即回绝,“我们班不需要!”
  鲁盼儿见胡一民要走,赶紧拦住他说:“怎么能不需要呢?我弟弟鲁跃进就在二班,他英语学得就很不好……”
  “他学的不好与我有什么关系?”胡一民转身走了,“我不需要!我家里就有录音机!”
  “可是,你是班长!”鲁盼儿就向胡一民的背影喊道,自己问的并不是胡一民一个人,而是整个二班。
  胡一民转过头,冷冷一笑,“你不就是想帮你弟弟抢我的班长吗?别做梦了,孙老师才不会同意!”
  鲁盼儿再没想到胡一民竟然这么想自己,气得呼呼喘着粗气,冷静了一会儿才平息了呼吸,也意识到二班的矛盾比一班还要深,无怪跃进那样讨厌胡一民,又与大龙二龙他们走得近。
  可自己只是一班的班长,怎么也管不了二班的事。
  鲁盼儿从此每天下午都会选一节自习课给大家放录音读课文,一班的同学大多数都很欢迎——大家没有英语基础,学得很吃力,而且英语又不比数学语文,可以自己学,班长组织大家一起读课文,的确很有帮助。
  至于赵剑等县里的学生反对,鲁盼儿也不强求大家都一致,想学的就在教室里学习,不想学的完全可以到操场上活动活动。
  出乎意料的是许琴,她的英语成绩比赵剑他们都要好,听说她自己就有一台录音机,可她每天也一起听录音读课文,有一天鲁盼儿有事,她还主动承担起借录音机,放录音,带同学们学英语的责任。
  鲁盼儿挺感动的,找了个机会对许琴说:“谢谢你呀。”
  许琴笑也没笑,只是平淡地说:“我是学习委员,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
  鲁盼儿有心借此机会团结许琴,所以就特别礼貌地感谢她,没想到却被她顶得哑口无言,正与上次在门前的情形相反。想想的确是自己不对,许琴是学习委员,她带着大家学习英语是应该的,自己完全没有必要谢她。
  但是,与许琴嘲笑同学相反,鲁盼儿觉得自己是好心,所以心里特别委屈,本来她听了杨老师的劝告打算团结胡一民和许琴的,既然他们都不肯与自己团结,也只能先不管了。
  不过,对鲁跃进她却不会放任,先是严肃地警告他不许再与胡一民发生任何冲突,又在学英语的时候将他叫来一起学习。
  二班还有几个同学主动来学英语,鲁盼儿也都欢迎,让他们搬了椅子坐在一旁,放完录音之后就回去。毕竟是自习课,只要不吵闹就不会影响学校的纪律。
  过了十一,天气就变了,白天还暖洋洋的,可到了夜间就很冷了,有时半夜都会被冻醒,做早操的时候更是冻手冻脚。
  要是在家里时,早已经添把柴把炕烧了起来,可是学校的教室和宿舍还都没有烧炉子烧炕。听上一届的学长们说,去年学校到了十二月才开始取暖,因为煤炭紧缺,上面拨下来的不够整个冬天用,只能晚一点取暖。
  这一天杜老师到了教室,很高兴地对大家说:“今年襄平化工厂支援学校几十吨煤炭,这样到了十一月学校就可以开始采暖了。但是化工厂的车辆很紧张,需要学校派人拉回来。经学校领导们决定,把拉煤炭做为劳动课的内容,各班轮流参加,明天就轮到我们班了。”
  同学们一声欢呼,“太好了,不用再挨冻了!”
  “这一次的劳动课与平时不一样,第一要离开学校,第二要占用一天的时间,所以大家一定要遵守纪律,保证不出事故!”
  学生们整天在学校里,平时以学习为主,听到能离开学校,都很兴奋,“老师放心吧,我们一定遵守纪律,不出事故!”
  杜鹃老师就详细安排了,“学校借到了十六辆平板车,所以每次只能派两个班级参加劳动,每个班负责八辆车。”说着让班长分了组,定好明天早饭后在食堂门前集合。
  第二天,鲁盼儿在食堂门前让一班的同学排好队,点了名,见一班的孙老师骑着自行车过来,带着学生们取了八辆平板车要走,而杜老师还没有过来,便有些着急,就跑过去问:“孙老师,看到杜老师了吗?”
  孙老师摇摇头,“昨天校长安排我们两个班拉煤,杜老师一定会来的,你们再等一会儿吧。”
  正在这时杜老师匆忙跑了过来,“孩子昨晚发烧,现在还没退下去,我去不了化工厂了。孙老师,请你帮忙把一班一起带去吧。”
  孙老师就说:“那好,让一班的学生跟着我们班就行。”
  杜老师又将鲁盼儿叫出来,“老师不能去了,你更要负起班长的责任,一定带着同学们平安地把煤拉回来!”
  鲁盼儿郑重地点头,“杜老师,你放心吧,我一定做到!”
  杜老师就又叫了几个班委,“你们一定要听从班长的指挥,团结一致,胜利地把煤拉回来!”又特别点了一句,“许琴,你听到了吗?”
  许琴和大家都答应了,“是!”
  鲁盼儿就带着几个班委取了平板车,跟在二班的后面出发了。
  第23章 夹枪带棒
  化工厂建在襄平城外二十几里的地方,孙老师在前面骑着自行车带路,二班的同学们在前,一班在后,八个身强力壮的男同学拉着空车,其余的同学们站成两排,鲁盼儿便带着大家唱歌,“团结就是力量——预备——唱!”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大家踏着歌声,整齐地走在马路上,昂首挺胸,心怀舒畅。
  没一会儿,二班也唱起歌来,两个班就像赛歌一般,一个班一首,把会唱的歌都唱了一遍。
  这时也就到了化工厂。
  化工厂是襄平最大的工厂,也是最好的工厂,鲁盼儿在红旗九队时就曾听过,她的二姑夫就是化工厂的工人,工资高,粮食定量高,还时常发劳动用品。不过,二姑是大龙和二龙的亲姑,她每次回红旗九队,带来的好吃的都只分给大龙和二龙,却不会给自家。
  当初二姑的嫁妆正是用爸爸的工分置办的,妈妈曾悄悄告诉自己二姑与后奶一样忘恩负义,鲁盼儿也就当自己没有二姑了。
  今天为学校拉煤到化工厂,鲁盼儿没打算去见二姑,只带着自己班的同学们在厂门口等侯。
  眼看着就到了中午,化工厂的门口聚了越来越多的人,就在墙边排成一排,有卖各种东西的,粮食、蔬菜、吃食、各种用品;又有人专门收厂里发的毛巾、手套、工作服等等;最令鲁盼儿吃惊的是工厂还派人在门口专门收抹布——听说是专门擦机器用的。
  鲁盼儿还看见大龙和二龙悄悄地离开同学们,去了东边几排整齐的红砖房里,听说那里是化工厂的家属院儿,她还注意到他们回来时衣兜都鼓了起来。
  孙老师进了化工厂的办公室很久才出来,身边多了一个穿着中山装的中年人,这人带着大家走进化工厂,又向前走了许久才到了锅炉房前。
  锅炉房的烟囱可真高啊!白色的烟一刻不停地从那里飘上天空,慢慢散开,就像一朵朵的云彩。而锅炉前巨大的煤堆更让她叹为观止——这要多久才能烧完啊!
  不过,二龙曾经说过,化工厂的职工宿舍里面有暖气,一到冬天屋里暖暖的,就像春天一样。
  鲁盼儿正想着锅炉房每天会烧多少煤的时候,就听孙老师向大家说:“同学们赶紧把板车装满,化工厂还为大家提供一顿免费的午饭,吃过我们就回学校了。”
  天气冷了之后,早上的□□就更觉得很快就消化了,今天尤甚。而此时已经接近中午,大家肚子早饿了,听到孙老师的话三下五除二,就把十几辆板车装满了煤。
  孙老师就又带着大家到了化工厂的食堂,这里是一座二层小楼,沿着高高的台阶走进二楼,宽敞的大厅,雪白的墙壁、高大的窗户,整齐的餐桌椅子,又明亮又干净。更让人惊喜的是化工厂给大家准备了一盆盆的大米饭,一盆盆的猪肉炖白菜,随便吃!
  襄平高中的学生们吃饭的时候,化工厂的职工也陆陆续续地走进了食堂,大家自觉地加快了速度,最后将盆碗筷洗干净送回去,将占的桌椅让出来。
  正午的阳光很强,将食堂门前的台阶晒得暖暖的,大家就坐在台阶上,身上也被晒得暖暖的。
  刚刚吃得那样好,那样饱,此时的休息也就更加惬意。
  过了许久,太阳向西边偏了过去,冷风吹了起来,刚刚迷迷糊糊打盹的同学们都醒了,大家在一起说笑着,有的男同学们再坐不住,就在食堂前的空地上打打闹闹。
  鲁盼儿估计已经过了两点,这时候回学校是最适宜的,不会太热,同学们精神正足,她就去找胡一民。
  胡一民正和赵剑等几个同学坐在一处说话,“化工厂的食堂算什么?我爸单位食堂的红烧肉做得特别香!”
  “我也觉得化工厂食堂太小气,炖白菜里面就放了那么一点点儿肉,比武装部差远了!”赵剑正说着,就看到了鲁盼儿,赶紧收了笑容,“你找我什么事?”
  赵剑每次见了自己都像斗鸡一样,鲁盼儿不理他,直接对胡一民说,“我们去问问孙老师什么时候回校吧。”
  胡一民怔了一怔,然后就说:“刚刚孙老师让我们等他,我们等着就行了!”
  “孙老师是那样说的,”赵剑赶紧帮腔,“你是班长,总得带头听老师的话吧。”
  “对,”胡一民也说:“孙老师虽然不是一班的班主任,但你也得听孙老师的,早上的时候杜老师也让你们一班跟着二班走。”
  鲁盼儿不过想和胡一民商量一下,结果就被这几个人夹枪带棒的一顿反对,不免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对。孙老师安排大家吃饭后的确嘱咐胡一民和自己,让两个班长管好同学们,等他吃了饭回学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