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开始 第34节

  “八块太少了吧?”
  “肯定能超过十块!”
  “就是,现在已经拿七块了,今天可能还有呢。”
  “大家让一让,让一让,我是《京城青年报》的记者,想……”
  于佳佳话还没说完,又有一伙人往里挤,“麻烦让一下,我们是《中国青年报》的记者。”
  嗯?
  两伙人一怔,紧跟着又听,“劳烦让一让,我是《京城晚报》的记者……”
  好家伙!
  一个小小的衣服摊子,竟让三家报纸撞了选题。青年系的面带不善,怎么连晚报都来了?
  晚报属于日报系,更偏向于群众生活。而且《京城晚报》历史悠久,毛爷爷亲自写的报头,在京城一地发行量极大。
  这三家一喊,大家也愣了,随即兴高采烈的给让出一条通道。
  “记者都来了,肯定要上报纸。”
  “哎会不会采访我啊,我得怎么说?”
  连电视机都很稀少的年代,报纸就是当之无愧的传媒老大,在老百姓眼里是非常神圣的东西。
  于佳佳奋力冲到前面,又被几个买衣服的挡住,人家可不管你记不记,分毫不让。她只见得一个年轻摊主,带着一个少年,架子上挂着几件样品t恤。
  略微打量,她便移开目光,视线转到旁侧。
  在摊子左边,立着五块一人高的大纸板,其中四块密密麻麻写着字,另一块也写了一半。她逐一看去,有祝福加油的,有卖弄诗歌的,有正经点评的,还有写数字的。
  “这三个6是什么意思?”
  于佳佳百般不解,跟着又看右边,也立着一块纸板,上写5、6、7、8、9,一直排到25。5、6已经被画了叉,数字下面,都写着一个个“正”字。
  刚巧一个中年人买了件t恤,在纸板前思索片刻,在18下面添了一笔,接着又回到摊位。
  那少年问:“猜的多少?”
  “十八块。”
  “哟,您还挺有信心。”
  “那是,咱们中国崛起了嘛!”
  少年笑笑,在一张纸片上写了18,又加上男人的姓名、日期、购物数量,道:“收好了,猜中了凭此兑奖,丢了我们可不管。”
  “明白明白!”
  中年人小心翼翼的塞进兜里,不放心的问:“那个,你们奖品……”
  “都说好几遍了!大家也听着点,话放在这儿,猜中就有奖,价值肯定不低于t恤!”
  “那就好,那就好!”男人讪笑着离开。
  终于获得了空档,三家记者连忙抢过去,“你好,我想采访一下!”
  “你好,我是……”
  “你好,我想问问……”
  陈小乔刚才还很老成,瞬间原形毕露,赶紧让老大顶上。
  “你们好,我是摊主。”
  许非走过来,笑道:“我姓许,名字不便透露,外地人,现在京城工作,工作也不便透露,只是刚好有些闲暇,就想做点小生意。”
  咦,这展开不对啊!
  三个记者面面相觑,这哥们怎么如此娴熟,好像经常接受采访的样子。
  于佳佳先反应过来,率先问道:“那你是怎么想起卖文化衫的呢?文化衫这个概念,是你自己琢磨出来的么?”
  “其实这个叫t恤衫,在南方很常见,北方现在也越来越多。我最初是觉得在衣服上印些图案文字,应该会很有意思,后来才突发奇想,跟奥运联系在一起。
  因为我本身是个体育迷,也了解一些情况。我们国家历史上参加过几次奥运会,但那时内忧外患,国力衰弱,没取得好成绩,甚至一度没有参赛资格。
  我觉得竞技体育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国力大小,直白讲,竞技体育拼的是什么?就是技巧和身体素质。只有国力强盛了,老百姓才能谈得上身体素质,国家才有这门心思来培养运动员。
  比如现在,祖国正在崛起,时隔多年再次参加奥运会,我本身就有这种感觉,一定会大放光彩。
  至于为什么叫文化衫?很简单,其实它可以叫奥运热,跟现在的诗歌热、出国热、气功热一样,都体现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所以我管它叫文化衫。”
  “你对自己的感觉就这么有信心?”
  于佳佳很奇妙,对方就像一个赌徒,赌定奥运能掀起热潮。
  “我不是对自己有信心,我是对祖国有信心,对那些奥运健儿有信心!”许非又升华了。
  “说的好!”
  围观群众特给面子,高声叫好。
  “可这终究是一种商业行为,将商业与奥运捆绑,是不是有借机发财的意思?”《京城晚报》的记者问。
  嚯!
  这哥们很敏锐啊?
  许非想了想,道:“首先我们得达成一点共识,商业行为并非不良行为,或者违法行为。现在国家鼓励农民承包,鼓励进城做生意,鼓励个体户和手工业者,就表明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经济运转在社会变革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我做的这些,只不过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再过几年,可能满大街都是卖文化衫的,没人觉得奇怪。
  我虽然是个卖衣服的,但我也真心为奥运加油,在为奥运做宣传。我既没强买强卖,也没以次充好,甚至你写一句加油,我这都有优惠。
  而且说句最老实的,我付出这么多成本,总得赚一点吧?
  所以关键是如何运作,尺度很重要,不能为了发财不顾一切,丢了做人的底线。在道德和法律容许范围内,做一些新鲜的尝试,我觉得大家都能接受。”
  “……”
  这个展开更出乎三家的预料,侃侃而谈,有理有据,这哥们到底谁啊?
  “而且你们看,这边是留言板,那边是金牌竞猜。”
  许非引着几个人参观,介绍道:“让大家竞赛,本界奥运会中国队能拿几块金牌。猜对了,凭刚才的纸条回来领奖。”
  “猜对多少,你送多少?”于佳佳问。
  “没错,正好今天有记者朋友作证,决不食言!”
  哇哦!
  围观群众又是一片叫好。
  还能这么玩么?纵然记者见多识广,此刻也不免连连称奇。当即,三家又去采访路人:
  “前些天就来了,开始在天桥上,后来人太多,堵的走不了,才搬到这边。”
  “我们一家三口都买了,贵是贵点,但百年一遇啊,零的突破多有纪念意义。”
  “什么?下届?下届哪还有零的突破啊!”
  采访完毕,他们又要拍照,这下许非婉拒了。
  开玩笑,我是跟剧组请假来的,要是让那帮大佬看见,你特么不好好培训,跑来投机倒把,那妥妥歇菜。
  折腾了小半天,三家都觉不虚此行,素材太多了。
  临走时,于佳佳跟两位同行互相看了看,选题一样,采访也是同时,不存在独家爆料,那就看角度和深度了。
  这叫正面杠。
  第39章 万元户
  8月4号,晨。
  陈小乔不用叫,就自动自觉的爬起来,匆匆扒了口饭,钻进老大屋里。
  许非也刚吃完面条,道:“来的正好,今天活重,早点装车。”
  “今天拿多少?”
  “两百,哦不,三百件!”
  “三百?”
  陈小乔吓了一跳,但也没说什么,乖乖的开始装车。
  1984年,京城职工的平均年工资是1086,每月平均90块钱。当然有穷有富,但能来西单逛逛的,基本都有点余钱。
  俩人第一天卖了100件,第二天80件,第三天搞了金牌竞猜,又恢复到100件,如今五天过去,共卖了480件。
  还差一丢丢,就是传说中的万元户!
  一辆三轮已经不够用了,陈小乔又租了一辆,三百个盒子加上纸板摞的老高。这些留言板可是宝贝,每天都要带去的。
  七点多钟,装好了车,一人骑着一辆开赴西单。途中经过地坛公园,那帮练罗汉功的仍然pia在草坪上东倒西歪,感受天人合一。
  到了地方,把摊摆好,早有卖报纸的凑过来,“许老板,好消息啊!”
  “什么好消息?”
  “您瞅瞅,三家报纸,全登了!”
  那哥们攥着一叠报纸,唾沫横飞,“好家伙,我还是头回见着,与有荣焉,与有荣焉!”
  “昨儿还问我几句呢,你看看这段,就是我说的!”
  “哎,这个是我说的,咋不写我名字啊,我都告诉他了!”
  一帮卖旧书杂志的全围过来,七嘴八舌的议论,顺带恭维一番——有这个衣服摊子,连带周边也兴旺不少。
  陈小乔把三份报纸贴在纸板上,抚了又抚,倍感荣耀。许非则拿着报纸,逐一审阅。
  先是《中国青年报》,标题:《奥运文化衫西单亮相,新青年如何贴近新时代》。
  什么鬼?
  许非一阵嫌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