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5节

  不多时,广洲知府宣布此次文会的规矩,诗词皆可,不限韵,命题宽泛,只要有春天的意象即可,本次文会乃是奇诗文会,以“奇”来决定最终的排名,若是“奇”的程度相似,便由三位大学士来评判。
  方运一愣,立刻明白此次文会的关键不是诗词本身,而是“程度相似”和由三位大学士评判。
  广洲知府可以决定两首奇诗词的水平是否相近,而三位大学士定高下。
  若是两首诗词的水平差距不是太大,那广洲知府便可以交由三位大学士,到时候,鹿门侯与苟葆联手,荀天凌无论如何评判都不会改变结果。
  方运无奈,这种人为干涉结果的文比,可以堂堂正正作弊,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这是很简单却又很难避开的文会陷阱。
  方运扫视全场,把所有人的面孔记在心中,然后传书给秦朝丞相祝奉穹,要求他发送一份文会所有人的名单、画像和生平,尤其是擅长诗词的。
  祝奉穹很快回复。
  方运看完资料,顿感头疼,看来自己的敌人至少准备了十天以上,自己就算不来广洲城,他们也会在鹏城或珠城举行这个文会。
  今日的与会名单中,有十余位诗词名家,甚至还有五个他国之人。
  这十余位诗词名家,都作过相对出名的奇诗词,都至少有过达府层次的诗词名作,还有三位曾创作出鸣州之作。
  第1472章 一字诗
  看到这些诗词名家,再想到此次文会的规矩,方运暗骂孔圣文界读书人论奸诈一点不下于圣元大陆,事情很明显,这些诗词名家不需要写出多么好的诗词,只需要写出与自己水平相近的,那自己必输无疑。
  方运余光扫过,发现祺山军与鹿门军等将领面带微笑,韦长弦甚至还挑衅地举起茶杯,做出干杯的姿势,然后一饮而尽。
  大战来临,文会无酒。
  方运想了想,自己在这方面的经验虽说不错,可毕竟还是年轻,于是先给祝奉穹传书,再给诗痴老人传书,向两位经验丰富的老人请教如何破解这种文会。
  两位老人很快答复,而且回答的内容无比一致。
  除了以绝对的“奇”压倒对方,没有任何胜过的方法。
  过了一会儿,诗痴老人再次传书。
  “你可曾研读过方虚圣的诗词文章?”
  方运答复道:“我出狱后才知道有此人,早就阅遍他的所有诗词文章,全都牢记在心,不知先生为何提起方虚圣?”
  诗痴老人道:“方虚圣去年在送春文会上曾作出一首‘十字回文诗’,这是典型的双奇诗,你可知晓?”
  “自然。‘莺啼岸柳弄春晴晓月明’这十个字组成一首诗是一奇,倒过来又能形成回文诗,所以是二奇。一般来说,一奇诗词并不难,但二奇诗词非常罕见,至于三奇诗词更加稀有。以我之能,恐怕只能作出二奇诗词。”
  “不错!他们就是摸准这一点,你如果作出一奇诗词,必输无疑,你若是作出二奇诗词,他们可以利用文会的规则交由三位大学士评判,你也必输无疑!所以之前说,你若想赢,只能作出三奇诗词,别无他法!”
  方运苦笑着回复:“三奇诗词太难了,真的非常难。每增加一奇,难度几乎增加百倍,三奇诗词的难度几乎是一奇诗词的万倍!”
  “你知道便好。不过,以老夫之见,你输一次也好,可以定下心,不至于因为突然声名鹊起而自大。”
  方运顿感无奈,自己的确不在乎输赢,但既然祝奉穹下了命令,自己若不能赢,导致文名有损,让雷家宗家觉得自己没资格文比,态度必然会改变,万一突然收回半圣衣冠,反而不美。
  方运静静坐着,一言不发。
  广洲知府宣布文会规矩后,又微笑道:“按照惯例,文会都有彩头,今日的魁首彩头由祺山侯提供,乃是一件翰林文宝,名为‘珠水笔’,相传是数代前的一位珠江侯临死前将才气注入其中,形成此笔。本代珠江侯也在此,真是巧合。”
  全场寂静无声。
  方运立刻学习张龙象的习惯,右拳紧握,攥得手指咯咯轻响,怒目瞪着广洲知府。
  方运并不知道这支笔怎么到了祺山侯苟葆手里,但可以猜到,苟葆应该是在这十年期间弄到手,把这支笔当战利品,用来激怒自己,让自己生起争胜之心。
  若是自己今日夺不到魁首,拿不到这只珠水笔,将会为张家带来二次羞辱,而且会成为全天下的笑柄!
  文宝两度失,祖业谁人继?
  方运已经可以想象出自己若拿不到这支笔,外界的攻击羞辱会是何等猛烈。
  “好一个苟葆!我把你儿子打成那样,你见我还能笑得出来,丝毫不提旧事,原来是早就准备好!”方运心里想着,看向苟葆。
  苟葆嘴角微翘,看似在笑,目光依旧冰冷。
  广洲知府呵呵一笑,举起一个木盒,木盒表面是透明的琉璃,透过琉璃可以看到一支中楷狼毫笔。
  “张侯爷,您还记得这支笔吗?想必您今日一定会全力以赴夺得魁首,带走这支笔,下官在这里祝您文运昌隆!”
  韦长弦笑着舌绽春雷:“知府大人,珠江侯大人定然会带走这支笔,不然的话,珠江侯府数百年的名声付之东流。我倒是挺喜欢这支笔,谁若是得到这支笔,我愿意用两件翰林文宝来换。”
  鹿门侯突然呵斥道:“休得无礼!”
  “下官知错。”韦长弦笑着认错。
  方运一言不发,面色铁青。
  广洲知府放下文宝笔,然后介绍第二件彩头,乃是鹿门侯提供,竟然也是当年的珠江侯府之物!
  方运沉默不语,没想到苟葆与鹿门侯竟然一而再如此,心中酝酿着愤怒。
  “你们,会为今天的错误付出代价!”
  广洲知府宣布完彩头,便离开高台。
  会场的众人有的议论纷纷,有的低头苦思,有的面带微笑,有的轻轻摇头。
  不多时,有人宣称自己作出奇诗词,把写好的诗文递交到前面高台。
  两刻钟后,高台的桌案上已经积累了二十余份诗文。
  广洲知府走上高台,微笑道:“离作诗结束还有两刻钟,诸位不急,慢慢想。本官先挑几篇奇诗词,以飨来宾。这第一篇……哦?这里竟然有去年的新晋广洲府解元公的文章,上面还写着,他并不想争排名,只是想抛砖引玉。不错,那本官便先读解元公的这首‘一字诗’。”
  方运心道这位广洲知府跟去年的解元关系匪浅,故意最先读他的诗。
  广洲知府拿起那页诗文,缓缓朗诵,舌绽春雷。
  “一花一柳一鱼矶,
  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山一水中一院,
  一林绿叶一人归。”
  待广洲知府诵完,文会处处有称赞之声,而那位解元周围更是热闹,众人纷纷向他道喜,他则谦虚致谢。
  方运本不在意,哪知广洲知府突然看向方运,微笑道:“珠江侯大人,我看您对这首诗毫无兴趣,难道是认为这首诗不堪入耳?”
  方运一愣,立刻明白自己之前意识错了,之前以为广洲知府与这位解元关系好,可他竟然挑拨离间,显然是想让自己得罪那位解元,引动解元背后的势力。
  方运哈哈一笑,道:“知府大人,我觉得这首诗甚好,正在心中鉴赏,谁知道你竟然说我会认为不堪入耳,你与这位举人小兄弟到底有多大仇?”
  “哦?您是说,解元公的这首诗能得魁首?”广洲知府笑着问。
  第1473章 方运赠诗
  文会现场的许多人默默看着这一幕,几乎所有人已经明白,这次文会主要为针对张龙象。
  无论是鹿门侯还是苟葆,地位都很高,不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与方运斗嘴,但广洲知府不同,文位比张龙象低,官位也比张龙象低,无论说什么都不会让人觉得在打压张龙象。
  方运看着广洲知府,心中已经明白了这些人的策略,从一开始,广洲知府在激怒自己,不断让自己开口,毕竟当年张龙象曾经做过一些荒唐的事,而自己前几天又砸了祺山侯府,差点杀了苟葆的儿子。这些人不需要全面击溃自己,只需要找到自己一点错误,然后将这个错误夸大,再配合逆种嫌疑之名,就有理由让苟葆或鹿门侯出手,然后夺回祺山军的大旗,让自己污名满身。
  “可惜,我不是那个张龙象……”
  方运心里想着,微微一笑,道:“知府大人,我看就不要为难这个年轻人了,念下一份诗词吧。”
  广洲知府笑道:“侯爷,您还没有回答我之前的问题,此次文会,本官可是主持者,您不能用珠江侯的爵位压下官。我再问您一遍,您觉得这首一字诗能否成为本次文会的魁首?”
  方运手指轻轻在桌面敲动一下,道:“既然知府大人咄咄相逼,那本侯就直言相告。身为读书人,需要具备许多能力,阅读之能、记忆之能、理解之能、引申之能、创作之能等等等等,同时,还理当具备一项‘判断之能’。怎么才能算判断?写完一篇诗词文章后,在得到他人评价之前,能知道这篇文章的水平,能知道什么人会喜欢,什么人不会喜欢,这仅仅是低一级的判断,更高的判断是,在写一篇诗词文章之前,你就判断出,自己有没有能力写,自己能写成何等水平。解元公,你可明白?”
  方运扭头看向那位广洲解元。
  那青年急忙起身,向方运施礼道:“多谢龙象先生教诲,学生隐约明白了许多。”
  方运点点头,道:“判断,不仅能判断己身的诗词文章,也应该能判断出他人的水平与其他能力。知府大人心中千回百转、七窍玲珑,本侯不一样,敢直言论诗。本侯有自己的判断之能,这篇奇诗不错,但绝不会成为本次宴会的魁首。不过,小解元你不要气馁,本侯便赠诗一首,以此共勉。”
  青年解元满面欢喜,作揖道:“学生洗耳恭听。”
  张龙象望向北方,眼中怅然,缓缓道:“狱中十年,本侯经常回首往事,那些原本模糊的记忆,往往会突然泛起,让本侯好像重新回到过去一样。看到年轻才俊在眼前,本侯不禁想起当年驻马长江畔时,登楼远望所看之景。本侯便取当年之景,送今日小友。”
  方运停顿半晌,缓缓诵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听到前两句,大多数人觉得语句平平,但少数精通诗词之人,或是聚精会神,或是轻轻点头,这两句的确直白流畅,乍一看无精妙语句,只是有不错的气势,语意也很浅显,无非是太阳靠着山慢慢下落,汹涌的黄河连绵不断流向海洋。
  但是,这区区十个字,几乎完整囊括了黄河地区夕阳降落的景象。
  这一景,得于一人,却远迈万里;取自一时,但绵延百世。
  在场的诗词名家无不暗叹,仅凭这两点,就已近达府,直迫鸣州境界。
  他们更加认真,仔细聆听后面的语句。
  但是,荀天凌目光一动,心道这十字一出,势尽景穷,若是再强写景,怕是后继无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言一出,在场的诗词名家面色神色为之一变,鹿门侯、苟葆与荀天凌尽皆为之动容。
  荀天凌喜道:“数言之内有大势,咫尺之中论万里,妙!景入理势,理增万里景,更妙!”
  听到荀天凌的称赞,众多人恍然大悟,这才看透这首诗前两句的精妙之处,在于其意,不在其字。
  一位老进士随后道:“诸位,观两句与观全诗四句,大为不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诗人在原本楼层所望,但接下来,诗人又要上一层楼,一目增千里,那又是何等辽阔的景象?”
  在场的读书人顿时被老进士的话吸引,忍不住联想,若是能更上一层楼,那会看到什么?
  许多人心中痒痒,如百爪挠心,恨不得方运用诗词描绘出来,可是,他们又很清楚,这首诗完结了。
  “如佳画留白,便是此诗的又一妙处。”
  “此诗,有分割时空之异象,前两句为景,后两句却让人仿佛穿越时光,远见更高处的伟岸美景。”
  “此诗还有一妙,那便是四句两对仗!‘白日依山尽’对‘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对‘更上一层楼’,十分工整。”
  “这首诗堪称五绝范本,韵律极佳,读之朗朗上口。”
  “可惜是奇诗文会,若是其他任何文会,作出这首诗,魁首已定!”
  “不出意外,这首诗必然会登临翰林文榜的榜首!”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