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友是up主 第430节
“若道团圆似明月,此中须放桂花开。”
“新婿礼迎贵人——”
“众宾朋恭迎贵人——”
“却扇!——”
司仪话音落地,乐曲渐渐从柔和转向激烈,直至曲调高峰,又倏忽一瞬戛然而止。
所有音乐与声调都为之停滞,落座宾客也都下意识屏住了呼吸,目光紧紧盯视那四把圆扇遮掩住的人影。
就在此刻,四位伴娘手持圆扇,分别向两旁退却半步,执扇而立。
今夜的新娘便伴随着灯光与复又骤起的盎然乐曲一同,出现在了新郎与众宾朋的眼前。
姜秋以低眉含目,双手半掩持于身前,头戴凤冠,嘴角抿笑,大衫霞帔,安然夺目。
她缓缓从四位伴娘之间走出,从遮掩走向台前,从待字闺中走到新郎面前。
随后她抬起眉眼,看向陈闻的眼神里笑意盈盈,余不下一旁众人,只容纳了陈闻一人身影。
“香罗画扇缔前因,玉颜花茂更销魂。”
“三生有幸今如愿,得见前缘证旧盟。”
“新郎,行奠雁礼。”
“献雁——”
一旁的伴郎将木盘交付新郎,陈闻便手持木盘,连同上方自己亲手制作的木雁一道,递给上前接取礼意的伴娘。
“千金——”
另一边的伴郎将木盘交付,上面放置了五件黄金饰品,也都是陈闻亲手制成,再次由他递给上前接取的伴娘。
“一条红丝绸,二人牵彩球。”
“月老定三生,牵手踏锦绣。”
司仪说话间,其余两位伴郎已上前,手里拿着两端皆缠绕着红绸布的红绣球,将一端递给礼台上的新郎,一端交给台阶前的新娘。
两人相互执起红绸布的一端,隔着红绣球四目相对。
陈闻的眼神难得的像是有温柔的水要溢出来,看着眼前抿嘴掩笑的姜秋以,有一种很想很想立刻就把她抱入怀中的冲动。
“入——华——堂——”
伴随渐渐急促的曲调,陈闻手里拿着红绸布的一端,侧身向前一步,眼神一直回望着,注视着姜秋以一步一步踏上阶梯,登上礼台。
随后两人便一前一后,各自牵着红绸布,隔着红绣球,一步一步,来到了礼堂之上。
四位伴娘紧随其后,登台后便分立两侧,站在伴郎前方。
而新郎和新娘则牵着红绸布,在礼台上相对而立。
“秉玉英兮结誓,沐浴盥兮今朝。”
“生生兮为伴,世世兮相随。”
“行沃盥浴大礼。”
红绣球由伴郎接收,另两位伴郎则从台后拿出木盘,上面各自端着一个莲花状的瓷盆,盛放了清水,递到二位新人面前。
两人各自在瓷盆清水中净手,随后伴郎持木盘退下,二人回身重新相对而立。
沃盥礼毕。
“有天地,方有万物;”
“有万物,方有男女;”
“有男女,方有生养,万世之表率。”
“新婿新妇转身,共拜天地。”
两位新人转身,面向大堂众亲朋与寥寥天地。
“一拜,赐良缘——”
躬身行礼。
“二拜,喜联姻——”
又拜。
“三拜,结同心——”
再拜。
座下众人小声的鼓掌又停下,不忍打断这样美好的光景。
“正身。”
“同拜高堂——”
“一拜,知春恩——”
二人继续行礼,拜谢双方父母。
“二拜,寄安捷——”
又拜。
“三拜,报春晖——”
再拜。
四位父母坐在台下最前排,两位母亲已经忍不住落泪,哪怕是两位父亲,也已经眼里含光,颇有感慨。
不知不觉,竟然便已经到了这一步了。
“新人正身。”
“夫妻对拜。”
两人再次转身,重新相对而立。
姜秋以抿嘴眨眼,陈闻也难得眼中含情。
“一拜,结连理——”
两人躬身行礼。
“二拜,永同心——”
又拜。
“三拜,敬如宾——”
再拜。
“正身。”
接连九拜,两人再次站定,目光对视,情意传递。
原本紧张的情绪已经消失无踪,眼里仿若只有彼此。
“三拜之礼,礼——成——”
“恭请新人,正身入座。”
两人听从司仪,转身来到礼台正中央的木椅前就坐,正对着台下众多的亲朋好友。
“红缨一缕,系男儿思念铁骨柔肠。”
“两簇青丝,情相悦共结百年同心。”
“请新婿新妇,行解缨结发之礼——”
一位伴郎端着木盘,来到两人中间。
旁边两位伴娘各自上前来,走到二位新人身后,从木盘上各自拿起一把红剪刀,从新郎新娘身上剪下一缕发丝。
随后两位伴娘将木盘中盛放的绣彩锦囊打开,将二人发丝一同放入其中,拉紧绷绳,并将藏入结发的锦囊举起,分享给在座宾朋共赏。
“解缨结发礼成——”
《荀彧》渐隐,《桃林》以代。
曲调慢慢转向轻快舒缓。
“恭请二位新人,行合卺礼。”
“合卺,取天地交泰,万物萌生,阴阳相感,品悟咸亨之意。”
“孪生麟凤瑞气祥,积善之家后必昌。”
“定要雄飞岂雌伏,长风万里快游翱。”
“行合卺礼——”
伴郎再次端木盘而上,两边伴娘上前,从木盘上取出一个小葫芦,分成两半,各自盛放清酒,交于二位新人。
两人抬起袖袍遮掩面容,低头半饮。
随后伴娘接过两人的半片葫芦,再交换到彼此的手中,再次饮下剩余半瓢清酒。
再次将葫芦交给伴娘后,伴娘将两半葫芦重新合为一体,用红绳缠绕在一起,举高后请众宾朋见证。
“合卺礼成——”
“恭请父母,为新人撒帐!”
“有请——”
言毕,台下的四位父母便起身上台,从伴郎手中的木盘上接过各种象征了祥瑞与福气的花果草木。
“一撒,荣华富贵。”
陈建华上前,将手中的花果抛洒在媳妇身前。
“二撒,金玉满堂。”
姜立民走上前,将花果撒到陈闻面前。
“三撒,三贤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