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王宁氏先捡着刘家的那张看了,微微松了口气。
  刘家八色礼,茶酒点心、吃食衣料都有,算是上等的礼了,可还是能回的了的。
  人与人之间的缘法,实在说不清。
  按理来说,王宁氏与道痴是嗣祖母与嗣孙,只有名分连着,并无血脉牵系,可祖孙两个对了脾气,相处的不亚于骨肉亲人。
  对于刘万山与崔皓,在没见到二人时,王宁氏的心是偏着刘万山的。毕竟刘万山才是道痴名义上嫡亲舅舅,两家又是几辈子的交情。
  不过见了二人后,老人家也看出来,名义上也好,血脉上也罢,归根结缔还要看真心多少。
  刘万山已经是官身,即便言谈之间还算和气,可上位者的架势不自由地也流露出来。对于二郎这个名义上的外甥,也像是上官对小属,有考校、有勉励。
  在温和亲近外九房时,也保持客气疏离。估计也是怕道痴这个过继来的外甥不懂事,见刘家是官身,就凑上前去歪缠。
  崔皓或许在外熬的不如刘万山体面,可是他待道痴这个外甥却是更上心。
  如此一来,王宁氏心中也有了决断。两个舅舅都要往来,可刘家这边要更客气好,不宜太过亲近。
  因为除了她这个老婆子之外,刘万山这个名义上的舅舅,在一些人生大事上,也是可以为道痴做主,即便是道痴不乐意的情况下。
  即便晓得刘万山是君子,不会如何,可王宁氏也不愿意将刘万山抬得太高,让他有资格能压住孙子。
  老人家活了大半辈子,见惯了世态炎凉,现下孙子不过小小生员,刘万山或许不会将便宜外甥放在心上;等到孙子科举成功,入了官场,谁会晓得到底会如何?
  不是她这老婆子将人心想的太险恶,实在是担心孙子年纪小、辈分低,以后吃亏。
  即便没看到那五百两银子,可王宁氏丝毫不怀疑刘万山对外甥、外甥女的关爱。要是道痴不是嗣孙,也是刘氏所出,她也就不会多此一举。
  反观崔皓那边,一丝一毫都不愿意为难外甥,只有纵容与溺爱。
  就算是比孙子大十几岁,又占着长辈的名分,可并不是个有城府的人。老太太相信,舅甥两个真要有什么意见相左的地方,最后胜出的肯定是孙子,绝对不会吃亏。
  饶是晓得崔皓礼不会轻,可看着礼单的时候,王宁氏依旧是变了脸色。
  道痴见状,道:“祖母,可是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
  王宁氏苦笑着将礼单递给道痴,道:“没有不妥当的,就是太重了。不过瞧着崔小舅的性子,这礼也退不得,这可如何是好?”
  道痴接过一看,果然是重礼,不说潞绸、川锦这些名贵料子,人参、鹿茸等补品,只银钱一项就列了金百两、银百两、钱二十贯。
  最重的箱子,装的就是那二十贯钱。这也算是粗中有细,毕竟寻常过日子,还是铜钱用的最多。
  道痴放下礼单,现下家里并不缺银钱使唤,可正如老太太所说的,这礼还真是退不得。崔皓送的不是金银,是对外甥的一份心意。
  他解下腰间荷包,递给王宁氏道:“还有个东西,礼单上没记,就是这武昌府钱庄的印信。”
  王宁氏接下来,有些不解:“这个是?”
  “小舅说,凭着这个每年可以从钱庄支取五百两银子。”道痴回道。
  王宁氏闻言不见欢喜,反而面色越发凝重起来。
  分年给外甥银钱使换,估计也怕一下子给太多,引得旁人窥视,或者坏了外甥心性,养的他骄奢恶习;可每年五百两的供给,则太过惊人。
  要知道道痴没过继来时,外九房祖孙两个一年到头,田上的租子,外加上顺娘女红出息,拢共也不过十来两银子,就已经够一家四口人吃饭。
  五百两银子实不是小数目,还是一年一给。就算是舅甥,这好也太过了。
  看着王宁氏脸上惊疑不定,道痴怕老太太误会崔皓,就说了那句“家产都留给他”的话。
  王宁氏闻言,有些恍然。
  将家产全给外甥,这是什么道理?除非崔皓自己无子无女,才有这个可能。
  崔皓的年纪不大,怎么就断言自己无子嗣?除非是身体不好,或是另有其他隐情。
  王宁氏望了望门口,见没有人,方压低了音量道:“二郎,崔小舅到底是做何营生?”
  显然,老人家也被崔小舅的手笔吓到。
  道痴道:“孙儿问了一句,小舅回的含糊,只说与人合伙在江南做买卖。”
  王宁氏思量一番,道:“二郎,这金银虽退不得,可也不好随意挥霍。若是照我看的,还是置办几十亩地。趁着两家舅爷上门的时候,家里添置些产业,旁人也会晓得是舅家帮衬,不会说旁的……若是崔小舅以后买卖上有个闪失,想回乡安居,就将地还回去,也不用担心日后生计。”
  祖孙对视,眼中都带了无奈。
  虽说感念崔皓的真心相待,可天降横财,祖孙两个都觉得没底。
  道痴早就想要让家里多些明面的进项,省的有了银钱也不好花。听了王宁氏的话,正合他的心意。
  崔皓闭口不提妻儿,又不是太监,这样实在异常,不知是不是刀尖上讨生活的买卖。自己又不好冒然相劝,王宁氏说的也是个法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