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其实这个口谕嘛,有个地方有点出入。
  朱棣的口谕中,没有“让黄昏回来骂你一顿”这一句,不过是口谕,没有字句凭证,且今日的事情,朱高炽也不好意思拿出去说。
  所以这个“假传圣旨”自己不会有丁点的风险。
  朱高炽抹了一把额头的汗。
  在妻子的搀扶下缓缓起身。
  心里悲戚。
  没想到父皇竟然让黄昏回来骂了自己一顿,偏生自己只能忍受。
  张王妃也焉了。
  还能怎么办,既然是父皇的意思,骂了就骂了呗。
  不过两口子心中又暗暗窃喜,因为从朱棣的口谕中,两口子发现,父皇对儿子朱瞻基真是喜爱非常,这未尝不能成为朱高炽成为储君的突破口。
  我们生了个好儿子。
  历史和事实证明,朱高炽能登基,还真多亏了张皇后给他生了个朱瞻基——朱瞻基实在是太像朱棣了,比朱高煦还像。
  当然,这个绝对不是扒灰。
  明朝皇室,在这上面还是非常恪礼的。
  朱高炽让张王妃去收好圣旨,对黄昏道:“黄指挥,还有事否,喝杯茶?”
  黄昏点点头,“很难拒绝殿下的好意啊。”
  当然还有事。
  两人在书房落座,黄昏咳嗽一声,直奔主题,“关于增发宝钞如何解决的事情,微臣能做的,也就杯水车薪,今后时代商行出售商品收到的宝钞中,会拿出三万两给殿下,是要销毁还是让它们继续流通市场,殿下自行决定。”
  朱高炽大为意外,没想到黄昏竟然真的愿意帮助自己,笑着擦了一把额头的汗,“不销毁,打算去找江南士族买粮。”
  一语惊醒梦中人。
  朱高炽也发现自己处置欠妥,应该早点对江南士族开刀,现在也还不晚,物价飞涨是因为市面上宝钞过多,把过多的宝钞拿去购买江南士族的屯粮,再暗中敲打一番,着人盯着江南士族将这些宝钞销毁,那就妥了。
  这个操作不难。
  黄昏颔首,“这是个不错的举措,接下来在秋收后,国家赋税方面,可以让民间以宝钞抵赋税,尽可能的将这两百万宝钞收回来,当然,最根本在于,应该扩大农民的生产力,只要物品多了,增发宝钞带来的通货膨胀也就能消弭。”
  朱高炽有点茫然。
  生产力、通货膨胀这些词,他是第一次听说。
  但宝钞抵赋税,这个策略他还是知道,确实是好方法:这是那位杨姓臣子,在增发宝钞之前,给朱高炽说过的定心丸。
  要不然他敢大肆增发两百万的宝钞?
  作死也不是这样作的。
  朱高炽略有茫然,“不知黄指挥此举,究竟是何意。”
  昨夜黄昏宴请丘福和朱能,惊动了整个应天的官场,大家都以为黄昏是要站队二皇子那边了,尤其是今晨刚得到的消息,丘福和朱能送了大额金银到黄府。
  这很明显了。
  丘福、朱能和黄昏达成了某种默契。
  朱高炽本来还打算今日开个小朝会,就此事对黄昏动刀,现在看来,他又在帮助自己,所以朱高炽现在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昏呵呵一笑,“我是臣子。”
  顿了下,“陛下的臣子。所以我做的一切事,都是为了大明。”
  不是为你,也不是为朱高煦。
  朱高炽笑道:“黄指挥之心,父皇鉴之,当嘉奖之。”
  其实大家心知肚明。
  黄昏说的是屁话。
  这些奉承话也就是大家平日里给彼此涨点面子和风骨,当官入仕的,谁不是为了自己和子孙后代的富贵荣华。
  黄昏话锋一转,道:“今日来此,除了宣陛下旨意外,还有一事,当然,这虽然是陛下交待的事情,但也是我黄昏身为大明子民,应尽之责。”
  朱高炽精神一振,“洗耳恭听。”
  黄昏很是满意。
  这样的朱高炽,貌似有点像自己希望的大明君王?
  再看看。
  深呼吸一口气,“关于编书和下西洋一事,都是微臣劝谏陛下,如今这两项差事都各有困难,微臣自然不能袖手旁观,是以愿意拿出些许心意来。”
  朱高炽笑了起来,旋即不解,“以我对时代商行的了解,黄指挥近期应该拿不出那么多钱才对,毕竟你们时代商行准备的大船花了不少钱,又在全国扩张,到处都是要用钱的地方。”
  黄昏叹道:“所以古人说得好啊。”
  朱高炽:“嗯?”
  黄昏好不要脸的自夸:“我辈读书人,纵无沙场青血,然有半丝魂在,必以天下为先。”
  朱高炽:“谁说的?”
  怎么没听过。
  朱高炽读书很多,确实不知道这一句的出处。
  “鲁迅说的。”
  第278章 大明的东印度公司!
  鲁迅?
  朱高炽绞尽脑汁,实在不记得历史上有这么一个读书人,只道是自己孤陋寡闻,毕竟黄昏是三元状元黄观的侄儿。
  可能读的书不比他少。
  很是感激的问道:“那么黄指挥打算怎么帮助编书和下西洋两事。”
  朱高炽其实很愁。
  编书和下西洋两件事,从父皇的种种举止来看,这是绝对不能停下的事情,而朱高炽确实没办法了,弄不到钱,这两项大事就无法如期而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