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8章

  又说了几件其他事情。
  其中一件事比较重要:金帐汗国的王都萨莱那边需要一个文臣去长期主持大局,北固城也需要一个人负责后勤支援方面的事务。
  太子殿下本来坐镇北固城。
  但徐皇后宾天,太子殿下一两年之内别想离开应天,太孙殿下也需要一年的时间,朱高煦更不胜任这两个职位。
  那接下来谁去北固城谁去萨莱?
  这个问题其实在昨日的小朝会已经激烈讨论了一场,想去的人很多——有刘宁然和于谦的前车之鉴,现在去这种外扩疆域主持大局的工作,成了抢手的热饽饽。
  除了六部尚书,从内阁辅臣都九寺五监,就没人不想去的。
  朝堂上的人何其敏锐。
  在得知徐皇后宾天,镇西候将要回国的消息后,大家就想到了这件事,什么侍郎、少卿都想法设法的走动人情,希望有六部尚书之类的帮忙举荐。
  因此这两个人选的问题,屡次被讨论,都因为各自推荐的人选不一样而搁置。
  看陛下这意思,今天这个大朝会是必须决断出来了。
  其实大家心知肚明。
  去萨莱最好的人选是内阁首辅吴溥,资历和能力都够,关键是吴溥也没自荐,更没让关系好的同僚举荐,所以不在讨论之列。
  户部侍郎,大明皇家银行行长金纯出列,“微臣倒是觉得,刘宁然和于谦两人皆有旷世之才,一直在中南半岛,是否稍显浪费,不如从这两人中,挑一位去金帐汗国赴任。”
  朱棣摇头,“两人虽然才华能力出众,但毕竟还年轻,共同主掌中南半岛的大局,彼此之间可以相互补缺,若是一个人主掌大局,怕是要出些岔子的。”
  中南半岛倒是没问题。
  现在中南半岛,交趾黎族特别配合,吴哥的摩诃黛维也彻底被大明收服,这些年没少帮着大明平息中南半岛的动乱。
  当然,在大明名声好,在中南半岛那边就毁誉参半了。
  吏部尚书蹙义出列,“其实北固城那边有黄淮坐镇就足以了,黄大学士在内阁多年,熟谙六部事务,负责粮草后勤事务,对他并不难。”
  蹙义作为吏部尚书,对大明官员的了解是其他部门所无法具备的,他举荐人才的话,一般而言,都具有特别的分量。
  朱棣也不得不考量片刻,道:“倒是可以,反正黄淮也是北固城布政司使,只是如此一来,黄淮事务太过繁忙,北固城那边还需要人去帮忙分担。”
  蹙义继续道:“那就让行部侍郎方宾去北固城任布政司使。”
  朱棣不解,“那黄淮怎么安置?”
  蹙义道:“瓦剌三布政司,一直是黄淮总领政事,但其他两个布政司使,其实在官阶上和黄淮是一个品阶,这会让黄淮多有掣肘,微臣以为,可以设立个总使,这样黄淮办事也能名正言顺。”
  这确实是个不错的提议。
  各布政司平行,总领区域政事的黄淮,确实应该擢升一下。
  同理,中南半岛也应如此。
  朱棣思忖片刻,“此事容朕再思忖二三,不过吏部那边可以考虑一下,这个区域布政司之间的改制问题,到底要如何进行,才能顺畅。”
  朱棣确实要慎重,因为这样一来,黄淮和瓦剌,就相当于这整片区域的王。
  需要有相应的监督机构。
  而且瓦剌区域一旦这么实施了,中南半岛、鞑靼和兀良哈区域,乃至于兀良哈,都要相应的改制,擢升一个或者几个总使出来。
  蹙义领旨。
  朱棣又问道:“北固城那边,由黄淮去,萨莱呢,诸位可有人选推荐?”
  有!
  当然有。
  而且很多。
  六部侍郎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之类的,都纷纷出来自荐或者推荐有关系的人,一时间奉天殿成了个菜市场。
  而朱高煦和朱高炽两兄弟心知肚明。
  这种事还是别掺和了,容易被父皇误会,同理,黄昏也没吱声。
  然而吵来吵去,也没个结果。
  反而把朱棣脑壳吵疼了,没好气的制止了喧闹的众臣,咳嗽一声,“实在没人选的话,朕着一位藩王过去吧。”
  此话一出,群臣大惊。
  去金帐汗国主持大局,就是正儿八经的封疆大吏,而且必须有一定的兵权,你把这个位置给了藩王,不是给中央这边找不自在么。
  反对声如潮。
  朱棣只得作罢,思绪一转,“诸位认为,内阁之中可有谁能担此重责?”
  又是一片哗然。
  这些年大家是看明白了,内阁确实有权限,但是也存在致命缺陷——内阁要送折子去往乾清殿,要经过司礼监,而司礼监又是忠诚于陛下,不会轻易和大臣们发生利益交换。
  所以内阁辅臣的五品,恰如其分的反应了他们的地位。
  现在让一个五品的内阁辅臣,去金帐汗国担任几乎相当于一品的封疆大吏,除了内阁首辅有这个资历外,其他人都还差一点。
  而且这不合规矩。
  一片哗然中,内阁众辅臣面色淡然——虽然去担任封疆大吏前途似锦,但大家也不差,呆在京畿,因为人才紧缺,又都在六部这些中枢部门权兼了要职,以后机会出来了,一样有可能成为一二品大臣,没必要去搅金帐汗国这摊浑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