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5章

  朱棣颔首,“如此甚好。”
  黄昏弱弱的道:“漠北的蚍蜉义从是有火器的,也可以带走?”
  朱棣哈哈大笑,“带走。”
  就你那点人,就你那点火器,还不够老子的神机营塞牙缝,不过还有个问题,“不过你这些蚍蜉义从到了威海后的各种军费,朕可不会管。”
  只给你们划地盘。
  黄昏耸耸肩,“微臣还养得起。”
  又道:“不过漠北的蚍蜉义从如今驻扎在金帐汗国,微臣让回国到威海的话,陛下是不是要派人去增援一下火真和王聪他们,免得他们兵力吃紧?”
  朱棣道:“朕自有打算,你不用操心此事。”
  兵力?
  现在大明外扩无往不胜,百姓当兵的意愿是古往今来未有之踊跃,根本不愁兵力,国库又有的是钱,只要老子愿意,分分钟大明就能暴兵百万!
  黄昏也难得操心了。
  反正金帐汗国那边的叛乱基本上快要平息完了,国内根本不操心,只管给火真和王聪两个人大量军费,要补充兵力就补充,剩下的事情就是开始从金帐汗国掠夺资源回国。
  没有水路,所以火车的发展更加重要。
  对朱棣道:“那如果没有事,微臣再次告退?”
  朱棣想了想,“去吧。”
  等黄昏退下后,朱棣对朱瞻基道:“你和黄昏一起去见汉王,能说服他去日本最好,如果不能说服他,以后等你继位登基了,就让汉王去打帖木儿罢。”
  打完之后顺势让他在那边封王。
  朱瞻基竟然拒绝了,态度坚决的道:“不行,帖木儿侮辱过皇爷爷,孙而要亲自带兵去教育他的子孙后人!”
  第1407章 哪有男人不偷腥?
  当朱瞻基从乾清殿离开时,春风满面。
  幸福来的如此突然。
  这些年皇爷爷虽然立了父亲当太子,但态度还是含糊不明,尤其是朱高煦重新封王之后,朱瞻基和朱高炽都感到了压力。
  但是今天,皇爷爷见了黄昏后,或许是心情好,竟然罕见的说漏了嘴。
  朱瞻基现在都还记得朱棣说的那句“以后等你继位登基了”。
  这说明什么?
  说明在皇爷爷的心中,皇位是一定会传给父亲朱高炽了,而只有这样,自己这个太孙将来才有机会继位登基。
  朱瞻基哪能不高兴。
  一个太孙,倏然间发现,这偌大的大明江山迟早是自己的囊中之物,迟早要坐到九五之尊的位置上去,这心情之愉悦可想而知。
  高兴是高兴,也愁。
  大话已经说出去了,将来要亲自带兵去打帖木儿的子孙后人,皇爷爷当时也高兴得不行,而且朱瞻基自己也确实想去打仗。
  但问题是朱瞻基去打帖木儿那边,那么朱高煦怎么办?
  他要是不去日本,如何安排?
  放在大明?
  就怕是下一个靖难,当然,就算是下一个靖难,朱瞻基也不畏惧——老子是大明太孙朱瞻基,不是二伯那样的太孙。
  打仗?
  我和我爷爷朱棣一样,从没虚过谁。
  哪怕这个人是汉王朱高煦。
  但问题是自己登基之后出现靖难,记录史书之后,在后人眼里,终究不是个好事,容易影响自己的名声。
  朱瞻基已经不奢望追赶爷爷和太祖了。
  追不上。
  爷爷就不说了,南扩中南半岛,北纳漠北,西征亦力把里,又打下金帐汗国,再灭了女真的有生力量,又让朝鲜归于大明,接下来再打日本。
  这武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千古第一君王了。
  没人可以媲美。
  也远远超过了太祖。
  甚至犹在成吉思汗之上。
  再加上永乐大典等文治,永乐大帝的文治武功在历史上已经独一档,论综合影响和实力,爷爷要比较的人已经不是太祖和成吉思汗,而是秦始皇。
  可以说,现在的千古一帝,就在爷爷和秦始皇之间。
  有这样的爷爷,朱瞻基哪还有想法。
  追不上就不追。
  做好自己,保持大明当下的基业,配合黄昏的两极蓝图,让大明永远称霸于脚下这颗地球之上,如果自己能打造出大明称霸于地球的局面,其实也不是没有可能和爷爷、秦始皇两个人,成为帝王三甲。
  所以黄昏的两极蓝图就很重要。
  一则,黄昏到了海外,避免他在国内和自己争斗,内讧会影响大明的继续强大。
  另一个,黄昏在海外建立势力,确实可以和大明相互呼应。
  如果以前朱瞻基还有点纠结黄昏要带走百万人去海外,那么现在他求之不得,你黄昏要走赶紧走,别说百万人口,两百万我都给你!
  反正大明现在人口已经过亿。
  而且还在持续暴增。
  关键是大明现在的农业发展极快,国库又有钱,医疗改革成果显著,暴增的人口也能保持稳定,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又让土地的重要性降低了不少。
  国家的财政收入,已经不完全依靠土地带来的赋税了。
  海外贸易,商行税收占了一部分。
  嗯,大头还是从中南半岛的掠夺。
  当然,这远远不够。
  一个中南半岛还无法支撑忙成为世界霸主,所以接下来还需要从金帐汗国从朝鲜乃至于从南洋和西洋那边继续掠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