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2章

  “太尉治兵,司徒治民,司空治水土,这是朝廷制度。就算你不在长安,也可以安排人代理事务,又何必我多事?冬闲练兵,太尉府也不闲,我就算有心,也未必有空闲。”
  杨彪、周忠吃了一惊,互相看了一眼。“太尉府要给组织冬闲练兵?”
  贾诩点点头。“今年是胡虏入籍的第一个冬天,组织练兵,也好让他们懂些规矩。我已经向天子请旨,不出意外的话,天子应该会同意的。北军将转战益州,本来也需要补充一些人马,借着练兵的机会,挑选一些精锐,一举两得。”
  “天子不是说,要从抚军大将军麾下抽调两三万人转为北军吗?”
  “如今抚军大将军在邺城,怎么抽调?”
  周忠想了想,又道:“骠骑大将军已经平定荆州,这次攻益州,应该会两路并进吧?”
  “的确有这个计划。”
  “那北军暂时不补充也可以啊。山高路远,运输不便,兵力够用就行,似乎不必再增加人手。”
  贾诩垂着眉,一言不发。
  周忠却扯了扯杨彪的袖子,提醒他不要急着下结论。
  由骠骑大将军张济从荆州出兵,的确可以减轻士孙瑞的压力,不必准备太多的兵力。可是如此一来,谁是主力?
  天子将这个机会交给士孙瑞,就是为士孙瑞将来接任太尉积累军功。如果平定益州的军功被张济分走了,下一任太尉很可能就不是士孙瑞,而是张济。
  贾诩这时候提出这个方案,或许就是一个试探。
  第九百四十九章 缓兵之计
  杨彪有些头疼。
  三公治事,天子垂拱,这是士大夫们梦寐以求的善政。可是真正执行起来,这绝非易事。
  尤其是在战时,如何筹集大军所需的钱粮、物资,就足以让司徒府崩溃。
  如果不是度田带来的赋税,杨彪坚持不到现在。
  尽管如此,接连不断的战事还是让杨彪疲于应付。如果不是辽东、益州都是大汉原有的领土,他或许早就要求天子停止征伐,与民休息了。
  别说现在是大乱之后,亟需休整,就算是治平之世,也经不过这样的消耗啊。
  所以相比于周忠担心的问题,杨彪更希望能减少一些消耗。
  如果张济能从荆州出兵,直接用荆州的钱粮,司徒府的负担就要轻得多。
  但周忠的想法也有道理,只有让士孙瑞这样的士大夫成为太尉,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减少征伐。贾诩或许是个淡泊的人,张济、韩遂却不是。他们如果做了太尉,一定会鼓动天子继续征伐,直到国库空虚,财政崩溃。
  每次想到这些,杨彪就对刘璋等人咬牙切齿。
  你们想干什么?
  益州虽有地利可用,却终究是大汉的疆域以内,刘璋还是宗室,天子甚至可出了执金吾的官位,诚意天地可鉴。现在天子收回承诺,决定派兵强攻,你们会有好结果吗?
  早点称臣不好吗?
  杨彪勉强平复了心情,对贾诩说起天子要留驻冀州,督促度田,并对渤海网开一面,由张昭试行德政的事。
  他希望贾诩能够配合一下,尽可能的减少大军数量,等冀州完成度田。
  从既有的经验来看,度田能够大幅度提高朝廷的赋税收入。
  贾诩听完,笑了一声:“关中、凉州的度田都很顺利,为什么冀州度田这么难?天子坐镇,还有人想复古、行德政,真不知道他们是矢志不渝,还是别有用心。”
  杨彪、周忠都没有回答。
  贾诩这句话与其说是张昭,不如说是荀彧。
  荀彧在河东数年,还是没能彻底推行。再联系这次呼应张昭的事,很难说荀彧对度田是不是有什么想法,有意无意的从中作梗。
  这么一想,他这次从河东赶到行在的真实意图都值得怀疑。
  谁知道他是不是真的为了党事?
  杨彪现在只想尽快赶到行在,与荀彧面对面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反复讨论之后,贾诩提出了一个建议。
  让士孙瑞立刻转战汉中,在汉中休整,并对益州形成攻势,同时联络益州的名士、大族,让他们看清形势,支持赵温,迫使刘璋向朝廷称臣,以免重蹈审配等人覆辙。
  如此能在朝廷正式发起攻击之前,益州称臣,或许可以避免一次大战,又不影响士孙瑞积累功劳。
  毕竟就算是没有发起攻击,围城也是有苦劳的。
  这次围攻邺城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沮俊升为九卿可不仅仅是酬赏旧功,多少也有一些围攻邺城的苦劳在里面。
  杨彪、周忠接受了这个建议。
  贾诩最后又提了一点:他想派长史杨阜赶到行在,代表太尉府,协助天子处理军务,以免来回传递消息,耽误时间。只有在重大事务的决策时,才由太尉直接负责。
  杨彪觉得可行,周忠也赞同这个建议,并决定派司空掾一人赶赴行在。
  达成一致,一起吃了午饭,又闲聊了一阵,杨彪、周忠才起身告辞。
  出了太尉府,杨彪脸上的笑容就消失了,幽幽一声长叹。
  “嘉谋,有些事,已经拦不住啦。”
  周忠点头附和。“穷则变,变则通。既然拦不住,不如主动变。”
  杨彪转头看看周忠。“既然如此,为什么你只派一个掾,不派长史?”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