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章 变化

  1994年11月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开始生效。
  ————————
  计算机学院轻轨站。
  马跃与刘璇分手后,拎着资料,在站台等车。
  她要回第一机房,晚上需要上机,实践一下白天学到的内容。
  自从她回到工大,这半个月来的生活一直是这样,白天上课,晚上上机。
  她是92年计算机系的毕业生,分配到建工学院后,正好赶上成立新的计算机专业。她就被抓了差,当上了授课老师。
  像她这种,本科刚毕业就授课的情况非常少见。一般研究生毕业的,也不见得能轮上授课资格。
  她这次回母校,也是人才基金的统一安排。
  随着各学校承揽的项目开发,逐渐深入,项目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等一系列的要求,慢慢严了起来。
  所以,各学校需要不断派人回工大进行培训。
  马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又被派了回来。
  ————————
  两节轻轨车厢,不大一会就来了。
  站台里的人依次上车,虽然有些拥挤,但是秩序还好。没排上的的同学,继续站着队,耐心等待下一辆。
  饭后正是交通高峰,是有名的拥堵时段。
  学校已经在考虑,把营运车厢从两节扩充到三节,以缓解越来越严重的拥挤状况。
  随着部分院系及教学设施的南移,再加上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多,轻轨刚刚建成就面临改造的压力。
  为了缓解高峰时期的交通压力,行政处已经发出告示,会在特殊时段,凭学生证或者工作证坐车。像她这样的临时培训人员,需要去办理临时乘车证了。
  轻轨列车在微微的震动中前进,四站地很快就到了。
  顺着人流,她回到了熟悉的老校区。在这里,她度过了人生最重要的四年时间。
  下了车,她才感觉是回到了母校。
  熟悉的建筑,环境,甚至还有熟悉的气息。
  在南区,建筑物是新的,环境是新的,就连接触的人都散发着奇怪的气息。
  计算机学院,也就是原来的计算机系,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跟她认知的情况产生了非常大的偏差。就是她曾经的同班同学,还有以前的授业恩师,都是如此。
  她无法找到合适的形容词,用句通俗一点的话,那就是都掉进钱眼了。
  这次回来? 大家一见面,每个人都在谈股票,创业,融资。
  这还是那个以严谨风格著称的母校吗?
  计算机学院的设备? 彻底的鸟枪换炮了。一大批新计算机,工作站被引入进来。
  就连大一的新生每天都可以申请两个机时了。她清楚的记得,她第一次有自由上机时间是在大三。
  周围的人和事都在快速发生变化? 快得有些令她不适应。
  工大在变,建工学院也在变。
  建工学院94年招生的一半,已经是计算机系的学生了。
  过去的两年间? 她被一再提拔? 讲师的职称? 第一年就批了下来。
  学校找她谈话,希望她可以借这次学习期间? 发表两篇文章。学校会为她一路绿灯? 申请破格副教授。
  在建工学院里,她在所有教师里条件最好。最重要的是? 她是工大毕业!
  刘璇从建工学校辞职后,她就成了两个学校沟通的核心人物。
  刚才她与刘璇吃饭也是沟通的一部分。
  刘璇加入到人才基金? 负责投资部门? 仍然是权利重大。
  ————————
  马跃换上拖鞋? 走进机房? 打开指派给自己的计算机。
  这是台386,与上课用的计算机相比,差了不少。
  第一机房比较有历史了,都是些旧机器。
  新机房都在南区,离她住的青年职工公寓很远。
  校园变大了就这点不好,轻轨已经成了校园交通的必须品了。但轻轨8点以后就停了。
  最近下了几场大雪,路上很难走。晚上在雪地走上二十几分钟,她可受不了。所以只能来这里上机。
  从包里拿出软盘,插进计算机的时候,马跃发现里面居然还有一张盘。一定是前面上机的人留下来的。
  马跃把3寸软盘拿出来,转身交给了前台。
  临走的时候,她注意了一下软盘上写的名字,李丽娜。
  这个名字有些熟悉啊。
  马跃晃了晃脑袋,估计是太疲劳了,工大里她熟悉的东西太多了。
  最近一直这样,白天晚上的连轴转,太累了。
  刚才吃饭的时候,刘璇讲,培训结束的时候,她会请建工学院的前同事们滑雪,到时候好好放松放松。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