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军阀 第425节

  第六百零六章 准备(二)
  四月二十三日,青州府城。
  这天一大早,皇明军事学院的礼堂内,便举行了一场毕业仪式。
  山东巡抚颜继祖、济南知府史可法都赶来参加了这场毕业仪式,并且由史可法主持。
  在礼堂内,郑成功、郑芝虎、郑芝豹、郑鸿逵、郑芝鹏、甘辉、陈晖、郑兴、郑明、杨耿、郑彩、施大瑄、施琅、洪旭等人全都在场,此时已经换上了类似于飞鱼服样式的学院服,并且在胸口都别上了一枚皇明军事学院的毕业徽章。
  此时众人心情激动,原本半年的学习已经提前结束,虽然时间减少了许多,但是郑成功和一众郑军将领都是受益匪浅,在这段时间日以继夜的学习中,众人都仿佛推开了一扇大门,看到了从未见过的新世界:原来战争还可以这么打!
  在礼堂的正前方,颜继祖和史可法坐在台上,郑成功、郑芝虎等人坐在台下,史可法主持着仪式。
  史可法先是说了一些官面上的话,之后便宣布了郑成功、郑芝虎、施大瑄等人在学院的学习成绩,肯定众人的刻苦用功,同时希望众人在进入军队之后,能够奋勇杀敌,将所学知识用到战场上,为朝廷、为天下百姓守卫江山。
  如今的史可法在济南府干得风生水起,特别是在吃透了新政的内涵后,在颜继祖的提携下,史可法的执政能力也有了大幅提高,此时在台上说着对郑成功等人的希冀,语气抑扬顿挫,郑成功等人听得也是热血沸腾。
  史可法说完之后,便说道:“下面,请颜抚台讲话。”
  郑成功等众人急忙按照学院的传统,纷纷鼓掌欢迎,颜继祖笑着挥了挥手,便说道:“今日的毕业仪式人数不多,规模不大,但是意义重大!”
  “诸位从学院离开后,将被任命到国防军、新式水师中领兵,今后诸位就是大明的将官了。而诸位学成入军的第一仗,就将是北上收复辽东之战!”
  这个消息,郑成功等众人还是头次听说,听到自己将有机会参与到收复辽东的战事中,众人都是热血沸腾。
  就连原本还对以前掌控福建的时候充满怀念的郑芝虎、郑芝豹等人,此时也是激动不已,这可是青史留名的大好机会,郑家这么多人,肯定能拿到不少的战功,到时候郑家人在朝中的势力,将会大大增加,这可比在福建当土皇帝强多了!
  颜继祖看着众人激动的神情,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此番大战,朝廷调集了国防军所有兵力,足足八十万精锐大军,诸位能赶上如此盛举,就连本抚也是颇为眼红啊!”
  “要知道,朝廷的调兵命令一下,各地的驻防军就有许多将领上书朝廷,请求一听出战。像是湖广总兵官李定国、浙江总兵官吕大器、云南总兵官沐天波、广西总兵官李岩等人,全都争着吵着要随军出战,可是朝廷已经无力、也没有必要再调集兵马,国防部便没有同意。本抚听说,有不少人因为没能出战,都是黯然落泪呢。”
  众人闻言大笑了起来,同时对于此番的机会更加珍惜,憋足了劲要打出一个好成绩来。
  随后颜继祖也不卖关子,直接拿出了十几封国防部的任命公文,开始一一宣读任命。
  而郑成功等人的心情非常激动,此时纷纷站了起来,神情严肃的等候点到自己的名字。
  “任命郑成功为国防军第十五军总兵官,任命郑芝虎为国防军第十五军副总兵,任命郑芝豹为第十五军左营参将,任命甘辉为第十五军右营参将。”
  郑成功、郑芝虎、郑芝豹、甘辉四人纷纷起身领命,从颜继祖的手中接过了国防部的任命。
  此时五千铁人军、三千黑奴火枪队、两千五百人的白奴重甲兵都被刘衍专门下令保留了下来,都整编进了国防军第十五军之中。
  按照国防部的编制,铁人军将作为第十五军军部的直属军团,黑奴火枪队作为总兵官的护卫队,白奴重甲兵作为副总兵的护卫队。
  “任命陈晖为国防军第十六军总兵官,任命郑兴为国防军第十六军副总兵,任命郑鸿逵为第十六军左营参将,任命郑明为第十六军右营参将。”
  陈晖、郑鸿逵、郑兴、郑明四人也一同上前领取自己的任命,四人的脸上也都是笑容,如今将近五万人的国防军交到几人的手中,几人心中都是激动万分。
  “任命施大瑄为大明海军北洋舰队总兵官,任命施琅为北洋舰队第一支队参将,任命郑芝鹏为北洋舰队第二支队参将,任命杨耿为北洋舰队第三支队参将,任命郑彩为北洋舰队第四支队参将,任命洪旭为北洋舰队第五支队参将。”
  施大瑄、施琅六人在皇明军事学院内就是主攻海军方向的,此时六人上前领取自己的任命。
  如今随着海军部的建立,刘衍也下令将大明各地的水师统一改为海军,并且按照舰队、支队、分队、单船的构架,从新进行整编,淘汰老旧船只,全部以灵山卫造船厂定型的新式福船炮舰为主,进行“升级换代”。
  而郑家的三千多艘各式战船经过整编之后,也精简到一千多艘,其余的战船中,老旧的被全部淘汰,还能用的,则被分派到大明其余各地,与当地的水师战船进行混编。
  如今郑芝龙主持的海军部已经组建了北洋、南洋、东洋三支舰队,其中北洋舰队的实力最强,驻地在天津卫和山东灵山卫。
  东洋舰队在驻地在福建、台湾,南洋舰队的驻地在广东和海南。
  按照海军部定下的编制,施大瑄率领的北洋舰队下设五个战舰支队、一个运输支队、一个补给支队组成,每个支队又下辖五个战舰分队、一个运输分队、一个补给分队,每个分队由二十艘战船组成。
  整支北洋舰队共有各类船只一千零七十八艘,可用于海战及陆战的将士三万两千多人,每艘船只上还有数量不等的驾船水手。
  此时众人的任命已经全部发下,颜继祖看向众人,说道:“明日一早,便有国防部派来的专门车马在学院门口等候,诸位到时候可登车出发,前往各自大军驻地。”
  “国防军第十五军、第十六军已经抵达天津卫集结,北洋海军则还集结在灵山卫,需施总兵等诸位先赶到灵山卫,稍作整顿之后,再按照国防部的命令,率部向天津卫集结。”
  众人纷纷领命。
  转眼到了第二天早上,皇明军事学院的门口已经停靠了三辆马车,颜继祖和史可法将郑成功等人送了出来,还有不少学院的先生、学员也跟着出来,为郑成功等人送行。
  “此番到了军中,诸位要尽心治军,将来率军出征,也好为国立功!”
  众人纷纷领命。
  郑成功更是激动的说道:“抚台大人、知府大人请放心,我等定当杀敌报国,不辱使命!”
  数日之后,郑成功、郑芝虎、郑芝豹、甘辉四人抵达了天津卫城外,此时国防军第十五军就驻扎在城北十里处,四人进入军营,向营中暂管兵马的国防部侍郎递交了任命书,随后几人便接管了第十五军的军权。
  当日,郑成功下令召集军中千总以上将官,在中军大帐议事。
  大帐内,郑成功看着前来议事的许多将领,都是原先郑军的基层将领,可见此番郑军各部整编,朝廷并没有趁机打压郑军一系的人马,而是给了众人一个可以出人头地的机会。
  对此郑成功、郑芝虎、郑芝豹、甘辉四人心中感动,对朝廷的认同感再次增加了不少。
  “国防部已经下达了动员令,我军将在天津卫进行整训,做好随时出征的准备,各部将士从今日起,便要以实战为目标进行操练,不可懈怠!”
  “得令!”
  随后众将散去,郑成功与郑芝虎、郑芝豹、甘辉三人说道:“这几日大家先在营中熟悉一下,尽快掌控兵马,我则要去一趟天津卫城。”
  此时朝廷已经向天津卫城调拨了几批钱粮,而天津卫城也已经改为直隶州,下辖静海、武清、青县三县。此番郑成功准备进城向知州递交公文,让知州安排民夫将第十五军的补给准备好,大军随时可能会出征,随军的物资也要做到随时可以装船运走。
  “总镇放心去吧,营中有我们,不会有问题的。”
  当日,郑成功带着十几名护卫策马前往天津卫城。
  天津卫城位于海河下游,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海河穿城而过蜿蜒入海,素有“河海要冲”和“畿辅门户”之称。
  大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天津二字意为天子渡过的地方,别名津沽、津门等。天津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现在的金钢桥三岔河口地方,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金代在直沽设“直沽寨”,元朝设“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
  而到了大明时期,天津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后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
  如今的天津卫城已经是一处繁华的商贸所在,城中百姓众多,南来北往的商贾也是不少,郑成功进城之后看到人来人往的街巷,笑着对身边的护卫说道:“天津繁华,名不虚传!”
  没过多久,郑成功等人便来到了知州衙门外,见到了刚从里面走出来的国防军第十六军总兵官陈晖。
  “拜见小将军!”
  郑成功一把拉住陈晖,笑着说道:“如今咱们都是国防军的总兵官,不再是郑军将领了,就不要有这些讲究。”
  陈晖笑着说道:“只是忘不了尚书大人对我的厚恩。”
  二人寒暄了两句,郑成功便问道:“陈总兵也是来问补给的事情的?”
  “是。”
  陈晖说道:“那知州也是从新式学校选拔出来的,听说是济南府的山东道学毕业的,办事很利落,小将军去了就知道了。”
  “那就好。”
  “对了,不知道小将军听说没有。”
  “何事?”
  陈晖看了看左右,然后低声说道:“听闻军情部和国防部都派了大量的尖哨出关探查敌情,说是有上千人马!”
  郑成功震惊不已,看样子出关的日子也不会太远了。
  “就是不知道此番能打探到什么消息。”
  郑成功笑着说道:“国朝八十万精锐水路同进、三路进击,满清就算是有大罗金仙在,也只有败亡一条路而已!”
  陈晖也是赞同,不过还是说道:“只是听闻满清也在正军备战,也造了火器,只怕此战虽然是必胜的,也会有一番曲折。”
  郑成功大气的说道:“我王师以正击邪,必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满清即便军强,也是苟延残喘罢了!”
  第六百零七章 军势重振
  转眼到了九月。
  秋高气爽的关外已经是草木泛黄,夹杂着些许红叶的树木,与遍地的枯黄草地相映成辉,给人一种壮烈、悲凉的感觉,与关内的景色迥然不同。
  此时在广宁城北面,靠近大凌河的一处草地中,几名身穿皮袍的汉子正策马经过。
  此时的关外已经是寒风阵阵,秋风吹在脸上,就已经让人感到一阵刺痛,不由得将身上的衣服裹得紧些。
  那几个汉子都是三、四十岁的精壮年纪,此时策马在大凌河南岸行进,很快就策马冲进了一处河边的树林内,开始在这里休整。
  “队长,咱们出来一个多月了,也该南下回去了。”
  一个三十出头的汉子低声说着,同时还用一把小铲子就地挖坑,看样子是准备挖一个地灶生火。
  另一个汉子却将其拦住,说道:“这里距离广宁太近了,鞑子随时可能出没,不要生火,吃些干粮就走。”
  其余几人都是点头。
  此时被称呼队长的汉子说道:“咱们这一路也搜集到了不少的情况,的确应该回去,尽快将情报送入关内。”
  这队人马一行五人,全都是军情部下属的精锐尖哨,在辽东各地搜集满清的各种情报。
  这一路上几人从独石口出关北上,然后绕路来到广宁一带,搜集到不少的重要消息。
  此时几人纷纷取出干粮,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还不时取出水囊喝上一口。
  就在几人吃喝的同时,还非常默契的向四周观望着,警惕的看着四周的动静,稍有不对劲,几人便会上马冲出去。
  毕竟此时的辽东就是敌境,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突然那队长停止了咀嚼,一双眼睛好似鹰眼,朝着南面的一处土包看去,其余四人也停下了手中的动作,快速的回到各自战马旁边。
  “撤!”
  队长猛地大叫一声,几人飞快的上马,同时还将各自的兵器拿在了手中。
  “向北冲出去!”
  话音刚落,南面土包后面便冲出了十几个身披重甲的清兵,尖哨队长回头看了一眼,顿时骂了一声,那十几人都是满州镶黄旗的巴牙喇营精锐,这一路上己方不断遭遇清军的精锐,自己出关带来的八个兄弟,已经阵亡了三人,全都是被清军中各旗的巴牙喇营精锐杀死的!
  “他们也有火器,小心!”
  五人飞快的策马冲出了树林,紧接着,那十几个清军巴牙喇兵也策马冲了出来,这些清兵精锐竟然人人都有鸟铳,虽然还是火绳枪,而且也比不上大明国防军装备的精良,可是如今清军的火器装备如此普及,也让这些明军尖哨震惊不已。
  随即清军兵马开火,五名尖哨便有一人中弹落马,队长直接将身上的一个皮袋子递给了身旁策马的一个尖哨,然后大吼道:“李德友!你立即赶回去,将情报送入山海关!”
  不等李德友回答,队长便招呼剩下两人,一同调转方向,迎着十几个清军巴牙喇兵冲了上去。
  李德友此时紧紧的攥着装有情报的皮袋子,失声痛哭,只顾着策马狂奔而去。
  “哈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