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五章:心愿终于了
这个胖子离开谢家村回到乡政府,立刻把这事告诉了乡长,可巧这个乡长十年前就是乡政府的人员,只不过那时候的职务还很低,如今经过十多年的摸爬滚打,终于坐上了乡长的位置。他对十多年前天宇出钱给村里修路,以及后来发生在谢家村的惨案,他都清清楚楚的。
这位乡长听到是天宇回来了,立刻赶到谢家村去见天宇,当他从天宇的口中了解到天宇重建村子的目的后,当即表示会尽全力帮助。
不过,这位乡长看出天宇如今已是一个大富翁,所以也趁机向天宇提出,希望天宇能够给乡里投点资办几个厂子。
钱现在对天宇来说已经算不了什么,他现在的财产究竟有多少,恐怕连他自己都不清楚,给乡里投点资,那不过是一件小事而已,当即他就答应了乡长的请求,表示可以给乡里投资一个亿,办几个工厂。另外,天宇还承诺把乡里所有的路全修好,还要再建几所学校和养老院,让读不起书的孩子和孤寡老人,能够有学上,能够老有所养。
乡长听到天宇要给乡里投资一个亿,还要给乡里修公路、建学校、盖养老院,激动的热泪盈眶,话都说不出来了。一个亿的投资,别说是在他们这样的穷乡,就是在县里,市里也算是大投资了。如果再算上修路,建学校、盖养老院的钱,那就远远不止一个亿的投资了。
乡长为了表示对天宇的感谢,当天晚上在乡里的招待所里摆了一桌酒席宴请天宇,天宇本来不想去,但看到乡长那热情的态度,实在不好拒绝,所以只得去应酬了一下。
过了没两天,县里知道了这件事,县长亲自带着招商办的负责人立刻赶到了乡里,让乡长带着到了谢家村见到了天宇。见面之后,县长先是跟天宇寒暄了一阵,然后跟着就赞扬天宇富了不忘家乡,还回来给家乡办好事。然后再接下来,就开始对天宇吐苦水了,什么县里穷啊,想给老百姓办点实事也没钱啊等等。
天宇知道县长给他说这些,无非就是想让他给县里投资罢了。在天宇看来,他既然给乡里投了资,那再给县里投点又算什么呢。所以,他没等县长说完,就答应了给县里投资十个亿。
县长听到天宇要给县里投十个亿的资,高兴的差点跳了起来,拉着天宇的手,不停的说着感谢的话。
天宇回去以后,把这事给高凤云几个人说了,高凤云几个人都没有意见。
很快,高凤云六个人就到县里去考查投资的项目了,本来是不用她们亲自去的,但是她们整天在家里呆着也没事,而且现在她们已经是渡劫初期了,再想突破没有个几年是不行的。而到县里去考察,不仅可以散散心,还能跟天宇在一起,所以她们就亲自去了。
高凤云六人到了县里以后,县长、县委书记亲自陪同她们到下面需要投资的地点考察。
高凤云她们说是考察,其实也就是随意的到处走走看看,她们并没有指望能获得什么回报,投资完全是出于扶贫似的资助。
考察之后,高凤云马上就与县里签署了投资合同。
合同签了之后,高凤云马上把资金打了过去,各个投资的项目立刻开始运转起来。
经过近一年半的重建,谢家村终于建好了。
新建的谢家村,住房还带有典型的欧式风格,不仅非常豪华,而且环境优美,比起大城市的高档住宅小区一点也不逊色。
乡里从四村八寨动员了近两户居民搬迁到谢家村来居住。
一开始,那些村民说谢家村那里死了很多人,阴气森森的,是凶地,去了住不上三个月就会全家死光,所以都不肯来,乡里派了好多人去做工作都没用。
后来,有几个胆大的村民到谢家村看了一遍,觉得那里的房子比他们自己的房子好多了,感觉如果能在这样的房子里住上一晚,就是死了也值了。于是就找到乡里,表示愿意搬到那里住。
这几个村民先独自在谢家村里住了几晚上,发现并没有什么事,于是就把家人全部搬迁了进去。
其他原来那些怕死的人,见到他们住进去都没事,便也纷纷跑到乡里去找乡长,表示愿意搬迁到谢家村去。
因为报名的人太多了,乡长不好安排,便找到天宇问他怎么办。天宇告诉乡长,凡是姓谢的可以优先进住,因为天宇的母亲姓杨,奶奶姓齐,所以他又规定了,姓杨的,姓齐的也可以优先进住。
经过选择,有二十七户姓谢的人家,和四十六户姓杨的人家,十一户姓齐的人家得以优先住进了谢家村,其余的天宇就不管了,统筹由乡里去安排。不过,他虽然不管了,但也还是定下了几条规矩,一是不孝顺父母的人不能住,二是不和气人的不能住,三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不能住,四是为非作歹,行凶作恶的不住。
经过乡里的层层选择,最终又挑选择了一百一十六户符合条件的人住进了谢家村。
为了庆贺这些村民的入住,乡里不仅派人瓣膜车帮这些村民搬家,还特意在谢家村村口办了一个入住的仪式,还请天宇讲了话。
天宇没什么可说的,只给住进谢家村的人说了一条,那就是永远不许更改谢家村的名字。
那些村民不花钱能就能住上几辈子都住不起的房子,自然全都答应了,对于他们来说,只要能住在这样的房子里,管它村子姓谢还是姓张,都无所谓的。
谢家村建好了,村民也入住了,天宇的心愿终于了了。
村民入住的第二天,天宇来到谢家村乡亲的坟墓前,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他们。
“久爷爷,乡亲们,我终于把谢家村又重新建了起来,你们在那边可以安息了!”
一阵微风吹来,树枝轻摇,发出“沙沙”的声音,天宇仿佛紧俏货风声中,树枝的摇摆中,听到了乡亲们的笑声。(未完待续)